热门推荐
外国网友疯狂打听的“中国猴子”到底是怎么来的?
2024-09-07 20:14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节目编辑:高婷婷 程涵




要说最近游戏圈里哪款游戏最火爆,那必然是《黑神话·悟空》了。


这个咱们国家第一款3A大制作的游戏不仅见证了国产游戏的高光时刻,更是从东方直接火到了西方。不过,要是有外国友人问您,这只猴子的故事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您会怎么回答呢?


特征相似 原型是水妖?


孙悟空的历史原型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咱大概需要先去问一问大文豪鲁迅。

因为鲁迅当年探访古籍,还真就在《山海经》里发现了一只和孙悟空几乎一模一样的神猴——水妖巫支祁。

巫支祁是一只出生在河南桐柏山花果山的天生神猴。他娶了龙女为妻,还在洪泽湖里设立了龙宫,自封为水神。它长得很像猿猴,身手迅猛且力大无穷,无论是搏击跳跃,还是快速奔跑,只要一动身,瞬间就能走出十万八千里开外。

不仅如此,巫支祁的叛逆劲儿也和孙悟空一模一样。孙悟空曾大闹东海龙宫,而水妖巫支祁则曾阻挠过大禹治水。

据说,当年大禹为了治理黄河淮河流域,曾经三次来到淮河的源头柏山区。每次大禹一来到桐柏山,巫支祁就会掀起阵阵妖风,刮得电闪雷鸣、碣石哀号。直到巫支祁遇到神将庚辰后,才战败被擒。

降伏巫支祁的壁画

因为黄河淮河流域的水灾大多是巫支祁引起的,所以大禹就给巫支祁的脖子锁上大铁链,鼻子穿上铜环,押到军山下面,再用山石镇压住他。
从此,黄河、淮河顺流入海,天下太平。

提出异议 更像“外来猴”


种种神话传说,似乎都把孙悟空的角色原型指向了水妖巫支祁。这时,却有另一位大学者跳出来,严肃地反对了鲁迅。这个人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位大文豪——胡适。


胡适列举了很清晰的证据,一步步反驳了鲁迅的观点。首先是从情节上来说。孙悟空和巫支祁最大的区别在于,孙悟空先在五指山下被“镇压”,后来又在和唐僧取经的过程中被“驯服”,从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成了斗战胜佛。


但巫支祁却完全没有这个“驯化”的过程。在民间传说中,被锁在龟山之下的巫支祁得到了老百姓们深深的同情。百姓们认为,巫支祁本是孝子贤孙,变身为龙不过是想摆脱封印、早日回家罢了。为此,老百姓们还编出了《蛟龙探母》的民间神话,把巫支祁叫作“良蛟善龙”,甚至形成了一种信仰。


巫支祁铜像制品


到了元代,百姓们对巫支祁的信仰达到历史的高潮。在杂剧《西游记》中,剧作家杨讷特意向观众介绍了骊山老母、孙行者与巫支祁三者之间的亲属关系,也间接证明了孙悟空和巫支祁不是同一个人。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里,巫支祁也出现过。当时,唐僧被黄眉大王掳去,为了求救,孙悟空曾经去南赡部洲求助过国师王菩萨。据说,这位菩萨曾收伏过“水母娘娘”,本事十分了得。在孙悟空见到国师王菩萨真人后,菩萨还亲口说过,说他“新收了水猿大圣”、“脱不开身”之类的话。


情节对不上、性别对不上,还在历史记载里同框出现……显而易见,孙悟空和巫支祁绝不会是同一个人。


那么,反驳完了鲁迅,胡适的观点又是啥呢?胡适认为,孙悟空并不是“本土猴”,而是一只“外来猴”。它的原型应该来自于印度的哈奴曼神猴。


印度猴神形象


在印度最早的史诗《罗摩衍那》里,记载了一只法力无边的印度神猴哈奴曼。他是风神之子,全身长满白色的毛,拥有火眼金睛及四张脸、八只手,还有一条巨长且巨粗壮的尾巴。这个形象大概比较类似孙悟空+哪吒。


和孙悟空一样,哈奴曼也懂得多般变化,还能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就能从印度半岛的最南端飞到斯里兰卡。而且,一出生,哈奴曼就大闹天宫。可以说,哈奴曼和孙悟空不仅从“猴设”上很像,在书里的经历也非常相似。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主要讲的是王子罗摩解救妻子的历险过程,而罗摩身边一个重要的帮手就是哈奴曼。为了感谢哈奴曼的功劳,王子还赐给他长生不老的神力,哈奴曼从此修成正果。


这种“主角渡劫、猴子帮忙、成功封神”的叙事套路,和《西游记》的笔法是不是挺相似的?



证据加持 又出新形象


如果说胡适的判断还只是一种文学家的推测,那历史学家陈寅恪则是提出了确切的证据,进一步肯定了胡适的看法。他的证据是什么呢?

通过研究佛经,陈寅恪发现,中国古代许多章回体小说与敦煌经书里的佛教故事是一母同胞。他认为,这是佛教徒们为了在中国给佛教汉化,特意做的努力。

陈寅恪还找到了很扎实的例证,就是“大闹天宫”这个情节。不仅在前面提到的印度史诗里面有,在另一部名叫《贤愚经》的佛教典籍里也有,是印度神话中常见的情节。随着印度佛典传播,“大闹天宫”这个情节传入中国,被小说家、杂剧家们不断改写,流传至今。

然而,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不管是胡适还是陈寅恪,他们都没有提过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如果,这部史诗传入中国之前,西游故事已经广为人知,那他们的论证不就本末倒置了么?

于是,史学家季羡林又给出了一个比较折中的看法。他说,孙悟空是一个受多元文化影响、兼收并蓄的艺术典型。

他认为,在初期,孙悟空形象确实有借鉴《罗摩衍那》的痕迹,但在后期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又沾染上了一些《山海经》中“巫支祁”的元素。


所以,与其给孙悟空原型判定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倒不如说“孙悟空”是吴承恩在总结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文化后创造出来的一个“不老神话”。

在这个说法的支持之下,学者们又为“孙悟空”找来了新的历史原型,比如“石磐陀”。

“石磐陀”这个角色是古书《三藏法师传》里的角色,是玄奘的胡人弟子。在今天甘肃省瓜州县的东千佛洞里有两幅“取经图”,描绘的就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场景。

壁画里,玄奘后面跟随着一位满脸长毛、两眼环形、鼻孔向前、獠牙外露的猴形人,这人就是历史上的石磐陀。

在取经路上,孙悟空为唐僧保驾护航的情节,也在石磐陀身上出现过。据说,玄奘西行取经时路过瓜州,在当地的寺庙讲了一个月的佛经。讲经的时候,胡人石磐陀受到感化,自愿牵着识途老马帮玄奘夜渡葫芦河、闯玉门关、入了新疆。


?除此之外,还有人说,石磐陀是胡僧,胡僧与“猢狲”的读音很近。一开始,人们都说“唐僧取经,胡僧帮忙”,但渐渐就传成了“唐僧取经,猢狲帮忙”。再加上石磐陀姓“石”和形似猴子的外表,《西游记》里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花果山石猴孙悟空的这么一个角色。

多方融合 众说纷纭


不过,细看起来,石磐陀和孙悟空的性格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为什么这么说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孙悟空也和唐僧闹过几次矛盾,但他从没有放弃过对正义信念的坚守,也没有惧怕过任何困难。


相比之下,石磐陀面对困难却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听到取经还要背负着偷渡的罪名,石磐陀就立刻退缩了。再加上他生长在胡地,对西域之外的环境并不熟悉,一想到要背井离乡,更坚定了逃跑的念头。于是,他不顾玄奘的阻拦,强行和玄奘划清界限,调转马头一路向东,让玄奘独自一人在大漠中受尽风沙的摧残,险些丧命。


虽然没了石磐陀的帮助,玄奘的西行之路困难重重,但总算是有惊无险。在返回大唐后的二十年里,玄奘一心扑在了佛教典籍翻译工作上。他先后译出了七十五部经典,总共一千多卷。这些经书也深深地影响着唐朝僧人,因此,在玄奘之后,唐朝又有义净、惠日、车奉朝、玄照等僧人西行取经。


这时候,学者们又有了一个新发现:好巧不巧,在这些西行的僧人中,一位名叫车奉朝的人,法号就是“悟空”。


敦煌壁画《玄奘取经图》


据史书记载,车奉朝是北魏鲜卑贵族的后裔,自小天资聪颖,喜欢汉族典籍。在二十岁那年,他曾经跟随使团护送中亚内陆的小国罽jì宾国的使者返回西域。在后来的六年里,车奉朝跟随使团走遍了帕米尔高原,最终在罽宾一个叫犍陀罗的地方一病不起。


在使团回国的那天,车奉朝也没能痊愈。既来之,则安之,留在犍陀罗养病的车奉朝,干脆拜了当地的“三藏法师”舍利越摩为师,剃度为僧,取法名达摩驮都,在寺里学了三年的经。


随后,学业大成的车奉朝开始效仿唐玄奘,去了北天竺、中天竺等国游历。他探访了佛家遗迹,还学习了梵文。直到圆满取经后,才重新回到了大唐。


由于车奉朝这段经历十分特殊,在返回大唐时他也受到了很高的礼遇。当时,唐德宗不仅亲自给他在长安的章敬寺安排了住处,还赐给他一个法号“悟空”。


车奉朝虽然不是玄奘的弟子,但他的精神一点也不输给玄奘。就冲这一点,吴承恩将他当作原型融入孙悟空的创作中,也是非常合理的。


其实,直到今天,关于孙悟空原型的研究也依然没有定论。但无论如何,“孙悟空”这个角色已然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之中,它时而让我们看见古老的神话传说,时而又让我们看见最真实的历史。而更重要的是,它是太多中国人小时候最崇拜的英雄。


?

?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动听天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外国网友疯狂打听的“中国猴子”到底是怎么来的?】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6576.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推平第移动站 http://mip.tpjd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