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小熊猫又双叕火啦!
这个B站的“新人”Up主,上传的第一个视频《千万不要随便染头发啊》,播放量就高达800万,全网播放量超过2亿,当日涨粉20万,成为「日涨粉冠军」。同时期,抖音平台也登上热榜,当日抖音平台涨粉破百万。
既然是个“新人”博主,我为什么说他又火了呢?
可能很多B站用户不熟悉他,但其实「天才小熊猫」,是个“古早级别”网红 ——
早在10年前,他就是微博最著名的“搞笑段子手”之一(现804万粉丝),以脑洞奇大、故事性极强的「图文内容」而出名。
不巧,我从高中就是他粉丝(暴露年龄);现在看着他,真的有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感觉。同时,出于职业本能,我的心里也有很多疑惑:
为什么他创作的内容就会火?有什么独特之处?
他是如何成功从「图文博主」转型做「视频博主」的?
同样是广告,为什么他的软文就价值6位数?
在「考古」完他过去发的2221条微博和5条视频后,我发现了他内容创作的秘密。
01
「天才小熊猫」何许人也?
秉承着对内容严谨负责的态度,我仔细去QQ空间、贴吧、微博、知乎等地方「考古」了一番,总结起来一句话:
哥不在江湖,但江湖依然有哥的传说。
天才小熊猫原名张建伟,曾是一家IT公司的产品经理,业余时间喜欢画画和写段子。
2010年,张建伟因为创作了《右下角的战争gif》而一战成名。这个gif动画内容将QQ和360拟人化,吐槽了当年的 “腾讯和360”的撕逼大战。
这条动画传遍了微博和当年的大大小小的QQ群,由此,「天才小熊猫」这个IP在江湖中得以传开。
随着天才小熊猫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其广告收入逐渐超过了本职工作,于是张建伟决定辞去工作,专心做搞笑博主。
之后又创作了“千万不要”系列故事、每年恶搞总结苹果发布会、以及那些「出其不意」的广告段子,让他稳稳坐上了「微博网红」前三的宝座。
由于天才小熊猫以「内容创作」为主,从来不露脸,而图文的形式又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所以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内容「搬运工」及他的模仿者。
甚至,到了2020年,在某电视台的王牌综艺节目上,还有一个小品,疑似抄袭了天才小熊猫2017年在微博上创作的故事。
可以说,只要你在互联网冲浪的时间够久,你八成看过天才小熊猫的段子(但可能不记得他这个人)。
说了半天,天才小熊猫创作的内容到底有搞笑、多有梗呢?我们不妨来先来看看他的作品。
1)“段子”故事大王:“千万不要”系列
天才小熊猫的“千万不要xxx”系列,就是典型的、具有「小熊猫式」风格的段子。
以「故事」+「段子」的模式,从一件生活的小事作为起因,展开后续令人匪夷所思,但又啼笑皆非的故事。
拿他在B站发布的第一条视频,播放量800多万的《千万不要随便染头发》举例子。
故事的起因,是小熊猫经常剪头的理发店要倒闭了,但充值卡上还有1000多元没有用掉,在老板建议下,于是决定染个发。
他查了网上的攻略,说是「醋」能消除荧光,在头上倒了一堆醋,没效果不说,头发还一股醋味。怕晚上影响孩子睡觉,不得已,他只有去阳台躲着。
而他之前在闲鱼挂着卖的灯,有个买家提出要用他的自行车换。但没想到,去了交易地点,才发现原来是辆三轮车。
而故事的结尾,则是小熊猫头顶蓝发(晚上绿光)在北京街道,凄凉地骑着三轮车……
他的其他故事也一样,几乎都是以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开头,但事件的结果总是出乎大家意料,却又十分合理,「反转再反转」;而发展过程,也是笑点频出、高潮不断。
2)年更博主:恶搞总结「苹果发布会」
要说天才小熊猫最经典的一个系列,要数“恶搞苹果发布会”。每年的苹果发布会,天才小熊猫都会以吐槽、幽默的图文,总结发布会的内容。
由于早期的苹果发布会,每年只开一次,所以“总结苹果发布会”就成了年更内容,这一系列一更就是8年。因此,小熊猫也被称为“年更博主”。
很多早年间关注他的粉丝们,似乎都“遗忘”了他。但每次一到苹果发布会,小熊猫又会回到大众视野。而下方的留言,总有一条会说:
这货居然还记得更新?!
为了催更小熊猫更新,苹果每年要开一次发布会。
因为是早期网红,很多从前关注他的粉丝现在都成年,或者迈入中年。因此每当小熊猫更新,就会有网友“故意”留言:
爷爷,你关注的博主更新啦!
3)最“横气”的乙方:粉丝追着看广告
天才小熊猫,是我见过最“横气”的乙方之一。
作为公认的广告业界第一人,据说,小熊猫有着特殊的工作原则:
不保证传播效果,不接受甲方修改意见,只接受打包价格。网传一条内容报价超过6位数。
比较知名的一次广告,是和王思聪的一次“合作”,要为某个游戏打广告。
故事的开头是他在游戏里,发现一名被游戏bug卡住不能动的玩家。没想到,加好友以后发现是王思聪。在尝试了各种办法后,不仅没有救成功,反倒俩人都困在里面。
后续大批网友为了去游戏里围观看热闹,纷纷下载了这款游戏。
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在微博上发起了24小时直播:找来一个拉票,用各地方言,例如河南话、粤语,24小时滚动轮播。
拉票方言和内容还会每天更新:
拉票第二天:新增了泰语、猫咪语;
拉票第三天:新增了Rap、鸭鸭语等方言,还添加了背景音乐;
河南加油!
中国奥运加油!
今日奥运赛程播报……
防疫提醒:戴口罩、勤洗手……
截止到7月30日,已经累计超过100万人观看他的直播。
网友们为了听完整个“方言版”拉票内容,会坚持每天打开他的微博直播间观看,还会自发在下面互动、评论,一边骂“小熊猫”沙雕神经病,一边给他投票。
02
天才小熊猫转型成功 背后的秘诀是啥?
无论是图文时代还是短视频的时代,小熊猫的内容都很受用户的欢迎。
最绝的是,他的每条内容都能做到不仅让粉丝看得爽,让广告商觉得花钱花得值,同时还给自己账号涨粉,实现「一箭三雕」。
1)相同点:以「内容为王」,精细打磨
简单来说,天才小熊猫的内容总能引人大笑、爆火的原因在于:构思精巧的叙事、处女座式细节、互动式埋梗,以及非常接地气的“人设”。
① 构思精巧的叙事安排,能让用户看下去
一般来说,天才小熊猫产出的内容,无论是图文还是视频都非常长,在流行“短平快”的微博内容时代,让用户读完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但是,他总能通过构思精巧的故事线,让用户读起来毫无负担,顺畅地读完。从用户评论也能看出,视频的“完播率”和图文的“完读率”都非常高。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好的故事往往都具备「起因-经过-高潮-结尾」的结构。
而小熊猫的故事,不仅完美地贴合了基本的叙事结构,在每个环节都有1-2个笑点,引起一波小高潮;同时,前一个环节总是为后一个环节做铺垫,由此来吸引用户不断往下看。
「起因-经过-高潮-结尾」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会产出1-2个爆发笑点,持续刺激用户的神经、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就看完了整个作品。
② “处女座”式死扣细节,以假乱真
天才小熊猫“处女座”式扣细节,做戏都要做全套,才让他的作品总是被人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但凡小熊猫故事里提到的账号、官网地址,甚至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体物,只要你想找,都可以找到证据佐证。
比如《千万不要随便回复网友评论》,就提到一个 @动画家王者 的号,每天都会创作一个动画视频并 @天才小熊猫。
网友们顺藤摸瓜,居然真的找到这些账号,而且账号从视频发布的几个月前就开始更新。
如果你以为他的细节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就有点小看这个博主的“处女座”细节狂魔。
这个视频内容在B站、微博、抖音、小红书、视频号上都会有分发,考虑用户原始在哪个平台上看到,就有潜在可能在该平台搜索 @动画家王者 这个账号。
③ 超爱埋梗,内容互动性强
天才小熊猫给自己视频引流的手法特别微妙,我称其为“悄无声息”埋梗法。
他给自己其他视频引流,不像其他Up主在视频里面很直白地说:想要了解xxx,请看之前xxx视频。
小熊猫的操作是:
下一个视频里有之前视频里的出现的物件;
之前视频里提到的内容,在下一个视频里能找到后续。
小熊猫的故事,一直都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撰写,同时还给自己立上了“怕老婆”,“爱孩子”的中年男人形象。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以给孩子做xxx为由,来展开故事。
他的段子里,还经常出现:隔壁邻居、公司同事、便利店员工,这些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人。
所以,网友们在看他的内容时会非常有代入感,甚至还能和他共鸣。
2)差异化:转型短视频,内容再创造
仔细观察一下天才小熊猫现在更新的几条内容,你会发现,几乎都是以前的图文改编的。
但是,这些好几年之前的内容重制发布后,不仅没有引发老粉的反感,还让他们大呼“爷青回”、“太精彩了”;同时,又吸到了很多新粉。
① 数据优质图文转视频,做好冷启动
在一次采访中,小熊猫提到,他首先会依据过去的图文数据做一个参考;其次,考量这些内容中哪些适合传播到视频上,做二次筛选。
在已经发布的5个B站视频作品中,我发现,他选中的“千万不要xxx”系列作品,曾经在微博发布时,数据就很好,转发量都超10万,属于他的「经典作品」。
有了过往数据的验证的内容,相当于已经通过了市场的考验,显然更容易“翻红”。
另外,这一系列故事本身也偏日常生活,时效性很弱,就算过了几年再拿出来发布,也不会显得违和。
② 转视频,图文内容再创作
作为“图文时代”的老兵,在转型做视频博主,天才小熊猫没有纯“吃老本”,直接把旧图文按照原样转化成视频;而是在原有的素材上进行改编,将内容再创造。
第一步,从语言上,视频的脚本语言相比图文,需要变得更加简练和口语化。同时,删减掉当时为了做广告而铺垫的素材。
第二步,将从前用文字展示的内容,尽量做成了动画,让故事更加可视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小熊猫在原先素材的基础上,再添加新的内容。比如《千万不要随便回复网友的评论》这条视频,就给原先画漫画的网友增添了后续的剧情。
这样即使过去看过一遍内容的用户,在重新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也能发现惊喜,找到不一样的感觉。
通过这三步操作,让原本的故事散发了它的“第二春”,重获了新的生命力。
03
结语
天才小熊猫的这次能够转型成功,不仅仅完全依靠他个人的创作能力,还依赖于背后视频制作团队的帮助,或许也有「时代」和「平台」的红利作为推动力。
但是,决定一个内容创作IP生命力的,还是看ta是否有能力可以“持续、长久地”输出高质量内容。
唯有「高质量内容」产出,才能真正打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