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状况: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集中就业特点突出
要比较中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必须首先比较中美总体的就业形势。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进行中美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比较必须把握的一点。
就业市场总体状况
美国强劲的经济实力带来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同时,美国高素质劳动年龄人口的不足,这使得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2006年10月17日上午7点46分,美国人口普查局宣布,美国的第3亿个人诞生。美国人口普查局预测,美国人口最早于2043年达到4亿。如此强劲的增长势头在发达国家中相当罕见,但3亿人口的总量仅是中国的零头。而且从16岁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看,中国有9.99亿,美国仅2.28亿,特别是经济活动人口,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为76.2%,有7.6亿人,美国劳动力参与率虽然也很高,达到70.8%,但经济活动人口仅有1.6亿。在我国,16岁以上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6%,而美国的这一数字分别是96.5%和60.4%。
从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看,中美两国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目前,我国的就业人口总量大约是7.4亿,而且每年以700万的速度递增;美国就业人口总量仅1.5亿,劳动力增长缓慢,每年仅有30多万。也就是说,我国的就业人口总数是美国的5倍,劳动力年增长率是美国的近20倍。在就业大军中,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占57%以上,而美国农村劳动力人口仅占7%。从就业结构看,我国29.3%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美国这一比例是83.4%;我国从事农业和制造业的就业比例分别是49.1%和21.6%,但美国从事农业和制造业人口之和仅占16.6%。当然,两国的登记失业率大体接近,我国是4.3%,美国为4.7%。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从劳动力市场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中美两国在就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因为高学历人力资源的丰富会刺激或促进高人力资本市场的成熟,同时,就业结构的差异也增大了中美两国大学生就业的比较难度。但从一些基本的数据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出两国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异同。
首先,从近几年毕业生总量看,我国在2001年以前远远低于美国,但经过短短7年时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数变成了美国的近两倍。最近10年,美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总量比较平稳,平均增速在2%以下,而我国则呈持续快速发展的增长势头,平均每年净增20%以上,特别是2003年,比2002年增长了46%。
关于毕业生就业率,在美国几乎没有一个机构能说得非常精确,包括联邦和州政府教育部、劳工部,没有一个机构能精确或准时地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找到美国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数据,笔者不得不在查证大量资料无果的情况下求助于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庆幸的是,在美国,不论是政府或民间机构,其服务意识都比较强,他们在问明笔者的用途后,把他们刚刚调查统计到的就业率数据告诉了我。据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统计,2004年全美高校毕业生毕业离校时的就业率为49.8%,离校6个月以后的就业率为76.1%,当然,这一数字不包括19.8%的考研升学率。而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不论是体系还是制度都比较完善,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7月初或9月份的初次就业率和年底的就业率都比较完整。从初次就业率看,我国一般保持在70%以上,即使扣除10%的考研升学率,我国高校毕业生毕业离校时60%的就业率也远高于美国。当然,离校6个月后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与我国基本相当,都保持在75%左右,但加上考研升学的之后,美国为95.9%,我国为85%左右,差距逐渐显现。从数字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表现出集中群体就业的特点,而美国高校毕业生是分散的个体就业。
存在问题:中国供需矛盾突出,美国个体竞争压力大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短期内毕业生总量猛增,但就业工作进展平稳顺利,基本没有形成社会问题。但我们也应看到,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错综复杂。
需求方面:一是有效需求不足。可以说,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速快、增幅高和社会有效需求增长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需求不平衡。产业发展过快和产业减员过快的矛盾同时存在,从1990年到2003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劳动力的比例由60.1%下降到49.1%,第三产业由18.5%上升到29.3%,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使得应用性强的工学类专业、技术类专业短缺,而一些夕阳产业的相关专业出现过剩。就学历层次需求看,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持平,高职高专生供大于求。三是“晴雨表”效应增强。毕业生就业情况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导致了经济的波动,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而高校人才培养的天然滞后性又加剧了社会需求不平稳的状态,二者有联系又有对抗。四是信息不对称。
这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性,一方面是有效信息不足,另一方面是垃圾信息充斥;一方面是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岗位很困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挑选到合适的人才也不容易。五是需求错位。由于错误的市场信息不断出现,如毕业生过剩、文科生需求失衡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人高消费现象;同时,一些不发达地区由于客观原因需求稀缺,就业难问题愈演愈烈。六是就业歧视时有发生,包括性别歧视、生源歧视、学历歧视、相貌歧视,等等。
供给方面:一是毕业生增长过快,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每年增速都在20%以上,2003年曾达到46%,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二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产业、新岗位层出不穷,但由于各种内外部条件制约,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三是就业能力欠缺,许多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有些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尽管他们具有年龄优势、学历优势、信息优势,但不具备能力优势,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不强。四是反馈渠道不畅,高校教学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之间缺乏便捷高效的反馈和沟通,同时,市场的高速变化和学校的固守传统,也加剧了二者的割裂。五是就业观念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很多毕业生追求大机关、大城市、大单位、大科研院所,一味追求体面和风光而忽视客观实际,就业期望居高不下和就业岗位稀缺的矛盾,使得“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同时存在。
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方面:一是受“望子成龙”、“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的价值观也影响到大学生择业。二是公共舆论影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还仅仅停留在一些人的口头上,很多社会舆论仍在鼓吹“学而优则仕”,大学生到基层去的社会氛围还不强烈,政策激励措施不到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空间尚未完全打开,渠道尚不完全畅通。三是体制障碍作祟,由于社会保障等不健全、不完善,一些普惠性政策还没有惠及到高校毕业生,一些地方政府依然在限制外地生源毕业生落户,就业壁垒依然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四是待就业群体增大,这部分毕业生离校后长期游离于高校和有关行政部门管理之外,这在当前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五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渠道单一。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仍在沿用传统模式,靠粗放的招聘会和单调的政策指导课来做毕业生就业工作。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手段单一,信息不足或信息短缺在一些高校表现突出。
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学非所用。美国大学本科一般是爱好兴趣教育和通识教育,重在塑造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和写作能力,它强调的是思考方式和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是美国大学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因这种传统导致了学非所用。据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生中,25%以上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无关,特别是对文科类专业毕业生,这一比例会更高。尽管大学就业中心一直致力于把毕业生所学知识与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但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使得近年来这一状况愈演愈烈。
期望值高。美国高校毕业生近年来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是追求职业的稳定性,很多毕业生往往是先求稳定再问收入、先求体面再问发展、先求地点再问待遇。纽约时报曾报道说:“详细而认真地选择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已成为近年来毕业生的显著特点”,“他们找工作就像挑剔的投资人”。“到大城市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已成为美国高校毕业生的时代特色,这与我国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相似之处。
负担沉重。目前,美国一个高中毕业生的年收入约为2.9万美元,大学毕业生的年收入,约为4万多美元,这充分体现了技术要求甚高的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美国大学生毕业时所背负的债务总额多在1.7万美元至2万美元之间,65%的4年制公立大学毕业生背负着教育和消费这两种债务进入他们的职业生涯,还清这些债务最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沉重的债务负担直接影响着当今美国大学生的就业取向。
竞争激烈。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经历了10多年快速持续增长的“新经济时代”,那时的大学生找工作相当容易,企业也相当慷慨,既许诺长期工作合同,还答应优厚的退休福利。但近几年来,美国经济进入了波动和摇摆期,失业率持续攀升,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分析家指出,今天美国较为年轻的劳动者不得不满足于临时性的短期工作,而他们父母当年开始工作时所享受的稳定性和福利待遇几乎完全没有了。同时,大量留学生的涌入和滞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大学生衣食无忧的现状,多种综合社会变迁使得美国国内毕业生就业大不如前,很多人也发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感叹。
就业制度:政府承担责任不同,高校就业指导功能相近
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由于文化传统不同、政治背景不同、时代特点不同、经济结构不同,自然导致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体制、不同的政策和不同的制度。特别是在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创新方面,中美之间有同有异,各有千秋。
制度设计不同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完成了从“两包”(包当干部、包分配)到“两自”(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根本性转变,当前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可以概括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在这个基本制度支撑下,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政府通过政策调节和市场监管促进就业。当然,在这个制度当中,政府责任被强化或强调。
美国在大学生就业制度设计方面与我们迥然不同。美国首先强调的是个性和自主,其次是公平和效率,其在大学生就业制度设计当中基本规避了政府的责任,因此政府没有特定的部门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没有毕业生或高校因无法就业而怪罪政府。纵观美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和现状,由于其经济高速发展,毕业生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在配置毕业生资源当中起决定性作用,毕业生、学校和家长也都认为就业是个人的事情,毕业时暂时找不到工作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也可以用4句话来概括美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即“学生自主、市场调控、学校辅助、雇主参与”。
政策法规不同
目前,中国虽然没有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专门法律,但不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政策规定,这些政策规定涉及毕业生的权利义务、双向选择、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创业扶持、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其中,2003年后中央层面出台的文件就多达20多个、200多项。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多部法律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了阐述。可以说,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中国政府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努力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美国对就业和人才的吸纳能力很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迅速、经济基础强劲有力,美国不仅消化了其大学培养的所有毕业生,而且还利用各种手段从世界各地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人才对美国来讲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灵活而轻松,也就没有专门为毕业生就业制定的法案或法律,其就业法律主要是促进公平、消除歧视的,如《反雇佣年龄歧视法》、《公平工资法》、《公平就业机会法》等。因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离和“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大学生就业,也就没有专门的政策适用于大学生就业。
管理体制不同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各级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政策推动、项目带动、公共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2003年,我国正式确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体制。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在国家层面以教育部为主,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配合;在地方政府层面,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由教育部门主管,8个省份由人事部门主管,省级以下人事部门主管非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门主管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层面主要以高校为依托、以中介为辅助。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是一个网状结构,政府、高校、学校、学生等各个节点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
美国是一个市场主导型的国家,其动力来自毕业生的个人需求和市场的自我调节,中央政府几乎没有任何干预。州政府教育部一般关注州立大学的就业状况,而私立学校主要靠学生自己找工作和学校自身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因此,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呈点状或分散的片状,没有我们这样横成行、纵成列的网状结构。但美国很多行业协会和众多企业常年参与毕业生就业活动,内容丰富,态度积极,对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比较著名的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成立于1956年,是独立于政府之外、联系高校与雇主、致力于毕业生就业的民间组织,现由2000所高校的5200个就业服务机构和3000家用人单位组成,业务覆盖就业调查、就业研究、就业辅导、就业联谊等内容,在促进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业统计不同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突出表现为大群体、大规模集中、短时间就业,毕业生就业与政府工作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关系,二者依存度很强,已成为不可分割的利害相关者。在传统文化和思维定式影响下,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主流意识仍是去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的科研院所,稳定和体面仍是许多毕业生追逐的目标。因此,中国大学生就业的高峰一般是每年的10月至12月和次年的3月至5月,在毕业生离校前,用人单位的年度招生计划90%以上已经完成,7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也有了自己的归宿。
但在美国,毕业生的求职期远没有我国这样急促和紧张,大多数毕业生也在毕业前寻找工作,但着急程度远没有我们强烈。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个人主义的传统习惯,但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不大,只要不过分挑剔,一般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美国高校一年也有两次大规模招聘活动,一次是秋季招聘会,一般在9月至10月;另一次是春季招聘会,一般在4月至5月。与我们不同的是,美国高校对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的用人单位普遍采取收费的方式,费用一般在100美元至500美元。从很多美国高校特别是名牌高校看,美国高校非常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应该说企业在高校的面试活动从没有停止过,甚至临时工和实习生也到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挑选。尽管如此,美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前的就业率远没有我们高,据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统计,2004年全美高校毕业前的就业率为49.8%,低于我国73%的同期水平。
当然,美国高校普遍没有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核就业指导中心及其工作人员的指标,很多大学甚至没有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数据。
就业指导和服务相似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高校普遍加大了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力度,并学习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在硬件方面,很多国内大学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从功能来看,中美两国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都致力于帮助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在就业指导方面,主要是开展职业规划、职业测评、能力训练、方法建议、答疑解惑等;在服务方面,主要是开拓市场、收集信息、发布需求、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举办招聘会、提供实习见习机会,等等。差距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和就业服务的专业化方面,美国高校更重视个体服务,主要针对前来咨询和就业有困难的学生;而我国高校擅长群体服务,工作特点是先面后点,点面结合,主要精力侧重于指导课和招聘会。两国有同有异,但同大于异。
启示意义:强化市场导向,辅以政府调控克服市场失灵
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在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学习美国高校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更应该学习美国人对工作的热爱、细致和细腻,他们对细节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我们。但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我们的优势也让美国人望尘莫及,比如政府的关注程度、高校的组织动员能力、教师水平的提高速度,等等。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应该是迎难而上、取长补短。
美国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经验和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4个方面:
市场导向。美国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成熟而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机制,虽然没有特殊的政策和措施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但其完善的市场、充足的信息、先进的手段、自由的空间,无不体现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市场在调节和配置毕业生资源方面功不可没。
个人自主。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成功主义是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样,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这种价值观仍然是市场的主流,几乎没有人埋怨政府,或简单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政府的责任。它完完全全是个人或私人的事情,即使毕业后一时难以找到工作也没有人找政府。客观地说,美国大学生多数依靠自己找工作,依靠自己实现职业理想,完全的自主择业是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经验。
学校辅助。毋庸讳言,美国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只要学生需要,高校都能够给予热情和免费的服务,即使你毕业了若干年。但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仅是毕业生自主择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补充,它仅仅提供建议和信息,而不是大包大揽或越俎代庖。
雇主参与。在美国,几乎每一个雇主都有其钟爱的学校,几乎每一个高校都有相对稳固的雇主网络。同时,美国还有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毕业生就业招聘或提供实习见习岗位。美国企业界对高等教育的捐助和支持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这既是传统,也是美国精神和美国经验的集中体现。
如何结合国情批判吸收
当然,我们学习美国经验决不能照抄照搬,而是要结合实际、结合国情、结合现有条件批判地吸收,这其中要注意两点:
一 是强调市场的基础作用,但要防止市场失灵。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或万能手段。强调市场的基础作用,是要因势利导,而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容易引发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率地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比如毕业生下基层,在福利待遇相同或差别不大的条件下,只有少数人愿意或不得不下基层,大多数人都希望别人去基层而自己享受大城市的美好,但是如果大多数毕业生都愿意在大城市就业,那么基层就无人问津或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在这种情况下,下基层就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自动配置,而必须求助市场之外的机制来提供、来完成,这就涉及到政府调控问题。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中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较分析】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tpjde.com/news/5487.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推平第移动站 http://mip.tpjd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