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5日报道英媒称,“少子化”趋势难以阻挡。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8月2日报道,就在英国人思考过去20年中经历了10个史上最热年份的新闻时,我们的王室已经采取一种不同寻常的立场来抵制气候变化。萨塞克斯公爵和公爵夫人(哈里和梅根夫妇)说,他们计划“最多”生两个孩子,以显示他们对地球环境的关切。
资料图:5月8日,在英国温莎城堡,英国萨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与妻子梅根携新生儿亮相。(新华社)
报道称,实际上,这对时髦的夫妇或许已经落伍了。除撒哈拉以南非洲之外,我们似乎正走向一个独生子女的世界。
对地球而言,好消息是,在全球范围内家庭规模正在缩减。1964年,通常一名妇女会生育超过5个孩子。到2015年,这个数字降到了2.5个。一些国家的政府正在支付可观的婴儿津贴,以鼓励它们的公民生育子女。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之外,少子趋势似乎不可阻挡,在我们认为非常传统、保守的国家中也是如此。
当问及不同国家的女性为什么不愿当母亲时,男性不愿分担责任是被反复提及的理由。还有一个悲剧性的问题:有些女性的确想要孩子,却无法找到愿意承诺相守的人。
独生子女会成为常态吗?(视觉中国)
有关负担能力的担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些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地方,养孩子太贵。一些现代夫妇对生育子女要作出的牺牲有着清醒认识,尤其很多夫妇都要工作挣钱,并在职业上有自己的抱负。
一个后果是独生子女将成为常态。在英国,40%的已婚夫妇只有一个孩子。在美国,现在大约23%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个不断缩小的世界将要求我们重新定义“家庭”的概念,并为人们安度晚年打造不同的支持网络。报道称,但对地球而言,这也有积极意义。
【延伸阅读】日本深陷“少子化”困扰 “令和宝宝”或成救命稻草?
参考消息网6月25日报道日媒称,日本社会寄希望于“令和宝宝”扭转“少子化”趋势。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6月20日报道,日本一直受少子化问题困扰。该国2018年的合计特殊出生率(每名女性一生中生育孩子的数量)为1.42,连续3年下降。
在看不到出路的背景下,2019年出生的“令和宝宝”受到关注。
4月1日,在日本东京,一名小朋友展示当日报纸,其头版头条公布日本新年号为“令和”。(新华社)
报道称,日本开启令和时代(5月1日起)已一个多月。运营儿童照相馆的艾丽斯工作室对这一时期的“特需”充满期待。照相馆宣传推广部表示“恰逢改元和诞生碰到一起的可喜节点,拍照者增加的话,当然令人高兴”。
日本一家提供幼儿教育服务的公司5月9日推出了以“令和宝宝”为主题的纪念商品,设想用于庆祝出生的还礼,他们准备了蛋糕等约80种商品。这些商品的包装上印有“令和元年”,仅限年内出售。该公司表示“高价位非常畅销,销售量超过了原计划的两倍”。
“‘令和宝宝’热潮一定会到来”,日本信息类杂志《tamago club》的总编米谷明子这样断言。
最近的读者调查显示,已怀孕的约两成受访者回答“意识到改元而实施了备孕”。尤其突出的是生于平成元年(1989年)的父母渴望“令和宝宝”的声音,因为“父母和子女都生于元年是很罕见的大好机会”。
回顾日本的过去,数字吉利的2000年曾出现“千禧宝宝”热潮。米谷表示“就算赶不上(令和)元年,还有明年的(东京)‘奥运宝宝’。今后出生数有望增加”。
资料图片:在日本熊本县熊本市慈惠医院,医护人员在照料婴儿。(新华社)
报道称,宝宝诞生给未来带来希望着实令人高兴,不过即使“令和宝宝”潮成为现实,这样的势头能持续多久也是个未知数。日本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单靠营造社会氛围无法指望持续性的效果。
报道指出,即使想生孩子,考虑到送孩子进保育所、工作和育儿的兼顾还有高额教育费等出生后的难题,日本夫妻面对一系列现实对生孩子感到犹豫。
“令和宝宝”能否成为扭转少子化的契机,关键在于国家、自治体和企业能否拿出切实有效的举措。
(2019-06-25 00:24:02)
【延伸阅读】日本急需调整少子化对策 日媒:应调整职业发展模式
参考消息网6月12日报道日媒称,日本计划调整少子化对策。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6月10日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6月7日公布的人口动态统计再次凸显出日本急需调整少子化对策。
报道称,作为应对少子化的政策,日本政府采取了增设保育所和纠正长时间劳动等措施。这些措施在东京和部分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在越来越多地方各级行政区,难以进入幼儿园的儿童数量减少。此外,多地还设置加班时间上限,对违反企业进行处罚。
在日本东京都立川市富士幼儿园,小朋友在屋顶上课。(新华社)
不过,日本目前的少子化对策主要是生育后的扶持政策。对年轻人的支援仅限于地方各级行政区的“相亲”活动等。
报道称,日本要把合计特殊出生率(即一名女性一生中生育孩子的平均数)提升至1.8(2018年为1.42——本网注),有必要营造一个让年轻人易于结婚和生育的环境,其中一个调整就是推出以录用应届生和终身雇用为前提的日式职业发展模式。
一位在科技企业上班的28岁女性员工表示:“结婚的话时间上会受到限制,可能无法晋升”。不少女性认为,因生育而休假会对事业产生负面影响。
日本政府也承认,在目前的职业发展模式下“难以根据不同人生阶段,选择与之相符合的劳动方式”。
据报道,在欧盟国家中,2017年出生率最高的是法国。女性生育第一个孩子时的平均年龄为28.7岁,比日本年轻两岁。
法国女性可以选择在工作后重新进入大学深造,在上大学期间生育、养育孩子。
在日本首都东京街头,穿着夏季和服的女孩选购物品。(新华社)
报道指出,法国政府通过职业教育等改革法,要求纠正男女的工资差距。以工资水平、休产假和育儿假后的待遇、加薪和升职等为评价标准,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如果不遵守要求,2023年之后将被处以罚款。
报道认为,除了政府外,企业也有必要采取应对措施。例如,让女性在生产或育儿期间减少工作内容和劳动时间,情况稳定后再回归正常工作状态。对日本而言,这种灵活的工作方式很有必要。
(2019-06-12 00:20:01)
【延伸阅读】韩国生育率“破1” 过热学历竞争催生“考大学包办人”
参考消息网4月8日报道日媒称,韩国生育率降低反映出当下社会现实。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4月3日报道,韩国2018年的“总和生育率”(女性一生中生育孩子的平均数——本网注)降至0.98,首次跌破1,这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最低水平。背后反映的是过热的学历竞争,教育费高涨等导致适育人群为生育踌躇的现实。
养育孩子成本高昂
报道称,在韩国学历竞争白热化的社会背景下,“考大学包办人”应运而生。
在培训班“扎堆”的首尔市南部的江南区大峙洞,经营培训班的全日权(音)是圈里人尽皆知的“应试协调员”。他说:“如果(学生)落榜就返还一半费用。但是,迄今为止学生全都考上了首尔大学医学部。”
报道称,“应试协调员”这一职业诞生于2000年以后,协调员可以说是“考大学包办人”。
韩国首尔培花女子高中考场内的学生在考前做最后的复习。新华社发(纽西斯通讯社)
据说,要考上首尔大学医学部,需要从高中一年级开始进行“作息管理”。全日权表示,为了给大学留下考生“想当医生的意愿强烈”的印象,“会让学生参加医疗相关社团活动,也会给话题图书做出摘要让学生阅读。因为孩子很难读完”。
据报道,“应试协调员”一年的费用高达1亿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69韩元——本网注),但全日权说:“执业医师希望让孩子继承家业的期望强烈。”
据悉,协调员这一职业是因韩国电视剧《天空之城》而突然被广泛知晓。电视剧描写了将孩子交给冷酷的协调员的父母的悲剧,该剧在韩国获得了创纪录的收视率。虽然内容是警醒“学历至上主义”,但全日权笑着表示“来自家长的咨询反而在增加,都说希望把孩子拜托给我们”。
韩剧《天空之城》剧照
韩国教育部数据显示,从公共教育以外花费的培训班的私人教育费来看,高中生每人月平均达到32.1万韩元。全日权表示“在大峙洞,每月花费200万至500万韩元也很普遍”。
“想要孩子,但还没有住房。如果考虑钱的问题,就很难下决心。”在大公司就职的一位30多岁女性这样表示。即使是双职工夫妻,对生孩子也犹豫不决,这正是韩国的现实。
不仅如此,不结婚的人也在增加。韩国统计厅的数据显示,从20岁至44岁的未婚率来看,男性从2005年的48%提高至2015年的58%,而女性则从34%提高到45%。
在韩国首尔,一名求职者经过跨国公司招聘会的宣传栏。新华社记者姚琪琳摄
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的调查显示,这一年龄段的未婚女性中48%认为“即使没孩子也没关系”。理由包括“如果有了孩子,就无法自由生活”(32%)、“担心无法给孩子幸福生活”(29%)等。
低生育老龄化问题困扰韩国社会
在韩国,“N抛世代”这个说法已流行很久。这是形容放弃重要事情的年青一代的词语,在约10年前是恋爱、结婚和生孩子这“三抛”。而如今,再加上住宅和人际关系,变成了“五抛”。
报道称,“五抛”各方面都与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医生、律师、公务员和大型公司的员工另当别论,对于难以找到工作、从事低工资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方面都可望而不可即。
韩国政府为应对少子老龄化,在2016年至2018年投入117万亿韩元,但出生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继续下降。
另据韩联社4月4日报道,韩国科学技术企划评价院(KISTEP)4日发布调查结果,500名专家预测2029年韩国最重要的问题仍将是低生育老龄化问题。
报道称,继2015年调查之后,低生育老龄化再度成为发生可能性和社会影响力最大的问题。
(2019-04-08 00:17:01)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英媒:“少子化”趋势难阻挡 独生子女或将成为常态】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tpjde.com/news/5524.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推平第移动站 http://mip.tpjd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