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后代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儒家学派一向以当官入仕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对于我国古时大多数的读书人而言,读书就是高官厚禄的敲门砖。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就刻画了这样一个深受腐朽封建制度荼毒的读书人形象。
清朝时期,著名的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家风却是反千年儒家学派之风而行之,虽身居高位,却以做官发财为耻,并将家风传承下去,此后 曾家10代共培养出 200多个人才,没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
- 打破常规,以做官发财为耻
曾国藩后世流传最广的作品要数《曾文正公家书》,书中他从人际琐事到进修德业无一不书。此书更像是他的自述,文中所阐述的是曾国藩最核心的治学、治家观点,是他留给后世子孙的家训合集。
在《曾文正公家书》中,曾国藩谈及做官:
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这其中缘由就是官宦之家多纨绔,不思进取。
同时,他也对比了商贾之家,若是勤勉,能绵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能绵延五六代;若是孝友之家,则可绵延十代八代。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在曾国藩眼中, 官宦之家竟然还不如低贱的商贾之家。
曾国藩后裔世系图
曾国藩有如此想法,是由于当时的清政府官场黑暗,官员腐败。
曾国藩27岁考中进士,36岁升任礼部侍郎。在位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太多官员只为了一己之私,置百姓和国家大义于不顾。因此,从小接受封建礼教教育的他,后期对于读书入仕的目的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曾国藩从不希望子孙能做大官,出人头地,挣大钱。在他看来,这是无用之举。
在咸丰六年,曾国藩给年仅9岁的次子纪鸿写信时就直说道:不希望他以后为大官,只愿他做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在他看来, 君子克勤克俭,习劳习苦才是正道,与当官发财无关。
曾国藩不愿子女为官的家风不仅是说说而已。他身为朝廷重臣,却深知科举考试的弊端,因此终其一生,都未让曾纪泽去参加科举考试。只是教授了他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培养爱好,钻研学问。
是以,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熏陶下,曾国藩的后世子孙中 出现了不少科学家、教育家,而涉及政坛的却很少。
曾国藩次子:曾纪泽
- 不留银钱,勤奋传家
教育子女,必先以身作则。曾国藩也在书中坦言,自己早年并不聪颖。短短一段文章就要背很久,治学方面比别人花的时间要多几倍,单单一个秀才,就考了九年。
所幸,他一直在坚持求学的初心,不肯轻易放弃。且在常年的苦读之下,他有了自己独特的一番心得体会,做学问上,他将程朱理学与王阳明的心学相结合,扬长避短。
这一学习理念也体现在曾国藩的为官方面。他是当时清朝官员中为数不多的实干派,不同于当时多磕头,少办事的官场风气。
曾国藩自为官以来,几次上书咸丰帝,内容直指朝廷弊端, 虽遭来同行嘲笑和排挤,却问心无愧。后期他又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主办洋务运动,将西方的生产力带入中国。
曾国藩
曾国藩的一番作为,在那个敝扫自珍的年代,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八本家训中,也专门有提及居官要以不要钱为本。
曾国藩之所以显得与同时期的官员格格不入,并非是清高孤傲。而是他保留了初心。他虽不愿后世子女为官,但当自己为官,必要成就一番作为, 不能与那些庸碌之辈同流合污。
因此,在曾国藩所确立的家风方面,也很严格。自古以来,中国的父母努力挣钱,都是为了给孩子留下丰厚的家底。 而曾国藩却有家规,绝不留银钱给后人。
当时的满清八旗子弟,多是仰仗前人余荫度日,他们生活奢靡,不思进取。曾国藩为了曾家后世子孙不走八旗旧路, 干脆彻底断绝了此路,让子女走出舒适圈,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外闯出一条路。
从此以后,曾家人没有依靠,他们想要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换来。也正是如此,曾家后人,几乎没有懈怠懒惰者。
曾国藩后人
- 育人为本
中国科举之所以发展到后期,弊端甚多,就是因为它给了读书人一个世俗功利的理由。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天下读书人考取功名者,有心术不正者,也有碌碌无为者;更有甚者,因依赖家中祖业,而谋来一官半职,鱼肉乡民。当时的朝廷多数为官者,都只是为了自己发财而已。
因此,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不被钱财所误导,专心学问,心怀天下苍生。
曾国藩担负起了身为一名 父亲的责任,给子女们营造了一个纯粹的学习环境,他每日不管有多忙,都一定会抽出时间,亲自来陪伴子女练字、诵读经典,写诗做文章。在他的引导之下,曾家后世子孙都以品德修行为第一要任。
所以,曾国藩虽然立下了家规,不留银钱, 却将最宝贵的教育资源留给了后人。这比凭借祖上余荫而谋职者,要更有益处。毕竟当官发财只是暂时,而君子之风却能永远留存下来,庇护后世子孙。
其次,中国古代的传统父亲,讲究父为子纲,在家庭地位上,父亲要保证自己绝对的权威。这发展到晚清,已逐渐演变为大部分家庭的父亲都与子女间有着很深的隔阂。他们只关心孩子课业,却不关心子女生活起居。
曾国藩后人
而曾国藩却不同于那个年代的父亲,他不仅重视课业,还关心着子女的生活,对于子女的平日生活中的生活习惯,也有着一点一滴的详细规定。 而懒惰,就是曾国藩要求每一个子女都需要克服的首要阻碍。
曾国藩克服懒惰的第一步就是早起。在他的一生都在坚持早起,同时他也要求子女必须做到这点。无论晚上攻读到多晚,都要按时早起,不可懈怠。他更是把早起作为修身养性的一部分,常对家人叮嘱。
当我们打开曾国藩的家书,其通篇都是 一个父亲对子女为人处世方方面面的规定。在家书中,他要求子女必须今日事今日毕,多自省,谨慎谦虚,戒骄戒奢。当这一件件小事都做好,自然能够成为君子。
总体来看,曾国藩虽不要求子女要当官发财,却处处以道德行为为根本,他比那些要求子女当官入仕的家长要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
同时,他也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未来职业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愿意放下严父的身份,与孩子共同学习,探讨学问时,不分父子尊卑。
中国传统文人,一向奉儒学为经典,而视科学技术为奇巧淫技。而曾国藩的两个儿子,却对西方社会学和数学物理很感兴趣。曾国藩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开明,他虽然不懂,但也会和孩子一起学习, 父子一起共同进步。
曾国藩的家风一直流传至今,从此以后, 曾家往后十代,都人才辈出,这让后人羡慕不已。
他的教育理念,放在今天,也值得每一个父母去学习。我们在关心孩子课业的同时,尤其不能忽视孩子的道德水平教育,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将自己的职业意愿加注在孩子身上,才能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