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辛(富书作者)
曾国藩的一生是从平庸和失败开始的:
他少年不得志,考取六次秀才都没中;意气风发献身朝堂时,因得罪满朝文武而赋闲回家;苦练湘军却出师不捷,两次兵败而投河自杀……
曾国藩对于后人最大的意义,莫过于他用一生的实践证明,人只要不断地陶冶学习,就可以从“中人”变成“圣人”。
曾公一生为人处世的智慧,是留给后辈的无尽财富。
而他下面的这5句处世名言,我们读懂了能少走弯路。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句话并不是要求我们只顾低头耕耘,不要收获。
而是在提醒我们,要专注地耕耘,把目光聚焦在做事本身,自然会有收获。
杨绛在翻译《堂吉诃德》时,自学西班牙语,为保证翻译准确,每天翻译500字,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在翻译过半时她被迫中断了翻译工作,手稿被红卫兵没收,几经流落遗失。
十年后干校结束,杨绛对作品又有了新的理解,于是便又从头译起,删掉了几万字。
每一版杨绛都一丝不苟,斟酌再三。
她从没有想过自己要拿什么奖项,获得什么成就,只想踏踏实实做学问。
在1978年,邓小平把《堂吉诃德》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
杨绛促进了中西两国文化的交流,获得了西班牙国王亲授的“骑士勋章”。
而杨绛的《堂吉诃德》译本,也成为译界公认的翻译佳作。
人做事就是要这样:即便不是日日有收获,也要日日有播种。
“播种有不收者矣,而稼穑不可废”便是这个道理。
就算一时的播种没有收成,也不能放弃耕作。
努力做好眼下的事,竭尽所能,终将得偿所愿。
君子愈让,小人愈妄
很多时候,善良的人越是退让,小人就越是嚣张。
君子为人处世都讲究礼让三分,而三分是底线,一旦失去了底线的宽容和退让,对方便会得寸进尺。
《我是余欢水》中的余欢水,为人老实好说话,算不上精英,但本质上没有坏心思,最多算是普普通通的中年人。
余欢水一直把老吕当好朋友,所以老吕跟他借钱时,他顶着妻子的压力给老吕借了13万。
当妻子想要买车急需用钱时,余欢水想要回当初借给老吕的钱,老吕先是满口答应,但又临时反悔。
余欢水顾忌着朋友情分,每次都不想损老吕面子,可老吕总是找各种借口不还钱。
因为要不回来钱,妻子也和余欢水决裂。
他没办法只能找到老吕当面讲出自己的难处,可老吕却把余欢水当软柿子捏,说自己有钱也不还。
老吕的姿态印证了那句话“谁横谁有理”。
善良的人总是受到欺负,蛮横的人反倒逍遥自在。
后来余欢水得知自己患了绝症没有多少时日了,想明白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他硬气起来不想再退让了。
果然,善良的人一旦硬气起来,就没嚣张的人什么事儿了,余欢水顺利拿回了钱。
可见,欺软怕硬是人性的一部分。
逢善不欺,逢恶不怕,才是为人处世的生存之道。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
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人要活在当下,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不要过分担忧,而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纠缠留恋。
当下才最有力量。
文学巨匠史铁生在双腿瘫痪之前,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田径运动员,可命运偏偏喜欢捉弄人。
当时史铁生正在陕北插队,因脊髓受损伤而引起了腰腿疼痛,但当时并没有立刻申请病退回北京治疗。
没想到,最后小疾变成了大患,导致史铁生双腿终身残疾。
很长一段时间,史铁生走不出这场意外带来的痛苦,整天把自己关在房中。
母亲是最懂他的人,总想着法子想带他出去散心,带他去北海看花。
可他总是拒绝,因为他走不出过去的伤痛,自己也变得暴躁易怒,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直到后来母亲去世,他仿佛如梦初醒:
再沉迷于过往,也改变不了现在。接受不了当下,自己也不会拥有未来。
自此之后,史铁生承接住了命运的安排,以豁达的心态对待活着的每一天。
他写下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文坛佳作,被评为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他真正做到了《浮生六记》中所言: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
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
人就要在每一页都书写新篇章,而不是总翻看老账本。
不因尚未到来的而惶惶不安,不为已经过去的纠缠不清,以自然之心承接当下。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
用意不如平心
人在做事上,理当记住这“三不如”:
其一,做事追求速度,不如三思而行。
“欲速则不达”,这句话最早是孔子对他的学生子夏所说。
子夏一生好学,学问很高,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
年轻时他被派到一个叫莒父的地方做官,在出发前他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便问:“为官,怎么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回应:“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做事图快、图眼前小利,永远也做不成大事。
其二,万事图方便,不如图得体恰当。
所谓“便不如当”是在告诫我们做事的方法有很多种,追求便捷是一种,但要想做得好,就要讲究适当得体。
在《知否》这部剧中,明兰和姐姐墨兰的做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明兰有着大家闺秀的气质和涵养,做人做事都懂得顾全大局,不会因为自己的一念私心而牵扯到他人。
墨兰同样聪慧,但喜欢走捷径,一味地追求自己的目的,养成了傲慢的性格,最终落得凄惨下场。
为人处世最容易因小聪明,而失了分寸,结果适得其反。
其三,处理事务意气用事,不如平心静气。
现在网络流行一句话:“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常常用意气代替理性,作出不冷静的决策。
表弟前一阵刚离职,还是裸辞,就因为领导误会他和客户之间存在不透明财务往来。
本可以通过数据、沟通记录、电子邮件往来来消除误解,可他一气之下直接不干了,还摔了公司给他的电脑。
当时有多冲动,现在就有多后悔。
我们终其一生都该修心,以“平心”取代“意气”,做事才会事半功倍。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曾国藩一生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而读书是贯穿于曾公一生的事。
曾公读《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身;
读《论语》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齐家;
读《孟子》中“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以治国;
读《孙子兵法》中“兵贵胜,不贵久”以带兵平天下。
一个人一生的成就里,一定深藏着他走过的路,读过书的书。
想起《奇葩说》中的一句话:你可以一夜整成范冰冰,却没办法一夜之间读成林徽因。
读书是一个长期气质熏陶的过程,长期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一开口就会发现差距。
李健被誉为娱乐圈的清流,出道多年始终和尘世喧嚣保持一定距离。
他爱读书,甚至在参加比赛的时候还会拿着一本人物传记在身上。
读书不是他的爱好,而是他的生活方式。
他读书产生的情感化作诗,把眼前的日子过成了别人眼中的田野和远方。
李健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读书的“有用”与“无用”》写道:
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地认识,而不至于狂妄。
书读得多了,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和匮乏,才能用更谦诚的态度去生活。
就像弗朗西斯·培根所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读书,是人一生都需要坚持的事情。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写道: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人在世上,就免不了要学会为人处世之道。
听别人讲的道理不一定要一字一句地都记住,但心里却要弄明白。
向圣人学,与智者交,终究是为了以人观己,由人渡己。
人一生都要学习和修行,来抵达自己最终想要到达的彼岸。
读懂曾公留给后世的处世恒言,愿我们都能活得更通透、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