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斌
(徐州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
摘要: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解放以前,除了《颜氏家训》有些专门研究之外,传统家训基本上处在撰写、订立、编印和传播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家训学的研究在我国空前繁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学者们从历代古籍中爬梳钩沉,筛选整理,重印、再版了大量传统家训著作,撰写、出版了家训研究的一批专著、论文,对家训产生、分期与发展历程、内容作了全面的探讨,在挖掘、弘扬传统家训这一珍贵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关键词:传统家训;编纂;传播;发展历程
收稿日期:2006-03-20
作者简介:陈延斌(1955—),男,江苏丰县人,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法政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以教家立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训,[1](P19)在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家训曾经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现将中国传统家训的研究作些简要梳理,以供研究者参考。
一、家训的编纂与传播
家训在中国虽然已有三千年之久的历史,但总体来看,清代及以前的传统家训基本上处在撰写、订立、编印和传播阶段,谈不上系统的研究。
1. 辛亥革命以前编辑刊行的家训
中国传统家训的大量出现,是唐代以后,以明清最多。《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的“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就有117种,而明清两代就占了89部,其中明代28部,清代61部。除了单篇的家训印行流传之外,还有不少家训被汇辑成书,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戒子通录》。南宋官吏刘清之(1134-1190)编辑,该书共8卷。人们评价“其书博采经史群籍,凡有关庭训者,皆节录其大要。至于母训阃教,亦备述焉”〖HTK〗( 卷九二)〖HT〗[2]。《戒子通录》辑录的家训,上至《礼记》,下逮南宋。篇幅长短不一,体裁形式各异,皆据其教诫子弟的价值取舍筛选。所收家训既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训子孙文》、贾昌朝的《戒子孙》、江端友的《家训》等名篇,也有一些不太著名的作者的家训诗文。(2)《女四书》。明代儒士王相编辑。这本书收有刘氏的《女范捷录》、明仁孝文皇后的《内训》、班昭的《女诫》、宋若莘的《女论语》等四部女训读物。这四部女训读物的特点有二:一是均为女性所撰;二是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女性。《女四书》,成为流传甚广的女教尤其是家庭女教读本。东汉史学家班昭教育勖勉诸女儿的《女诫》,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由女性撰写、以教育女子为目的的较为全面的家训。家训共7篇,尽管只有一千多字,但却影响深远。
《内训》的作者仁孝文皇后徐氏(1362-1407),是明朝开国元勋、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明成祖朱棣之妻。她生在达官富贵之家,却没有沾染富家子女养尊处优、骄奢淫逸的不良习性。这要归功于良好的家教和她本人博学好文、知书达礼的自我修养。明仁孝文皇后的《内训》分为德性、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等共20章。不仅从养德修身、谨言慎行、勤劳节俭、改过迁善、效法贤女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女子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问题,而且分别就如何调节、处理与父母、君主、舅姑、子女、外戚的关系提出了具体的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女德标准、女德修养、女德规范、女德母教之责,可称为帝后家训的集大成者。
《女范捷录》的作者刘氏,是王相之母。该书颇富文采和哲理。共分11篇,即“统德篇”、“后德篇”、“母仪篇”、“孝行篇”、“贞烈篇”、“忠义篇”、“慈爱篇”、“智慧篇”、“勤俭篇”、“才德篇”。家训中王刘氏除了极力宣扬封建纲常礼教和迂腐的贞烈观外,辑录了“令女截耳劓鼻以持身,凝妻牵臂劈掌以明志”等几十个贞女烈妇的事迹。这篇家训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强调母教及教女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对有关女子才德问题的阐述。在这个问题上,刘氏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她鲜明地提出:“男子有才便是德,斯言犹可;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非”,主张女子学习文化。书中采取理论说教与典范引导相结合的教化方式,辑录了历代史书记载的130多个贤惠女性的故事,以供女子效法。
〖JP3〗《温氏母训》是一部口语体通俗家训,作者陆氏,是明代官吏温璜之母。《四库全书》以《温氏母训》为题收入,因该书是温璜对其母平日教诲的记录。这篇家训篇幅虽然极为短小,然而影响却很大。由于其基本内容是对为人妇、为人母者相夫教子的训诫,因而还作为女教读物,被清代陈宏谋收入《五种遗规·教女遗规》,被誉为封建时代女子“立身行己之要,型家应物之方”。因是日常教诲之语,故家训极其通俗而不系统,只是语录的汇辑。
(3)《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家范典》。《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最初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由陈梦雷编辑而成的,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又命儒臣蒋廷锡重新编校,改为《古今图书集成》,于雍正四年(1726)印行。《家范典》共计116卷,分31部,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规范分得极为具体。每一部一般都包括“汇考”、“总论”、“艺文”、“纪事”、“杂录”、“外编”等名目。《家范典》中的“艺文”、“纪事”最为重要。“艺文”是文献形式的家训、家范,包括家训、家书、训子诗词歌诀、格言箴规等等;“纪事”则是着重于训诫活动的记述,如事迹、案例等。《家范典》中辑录的资料极为详细具体,范围极其广泛。《家范典》是研究古代家训的主要文献资料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JP〗
(4)《五种遗规》。陈宏谋(1696-1771)编辑刊印。陈氏为雍正进士,乾隆年间历任陕西、湖南、江苏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在地方做官期间,他不仅关注百姓生活,而且重视社会教化,其中突出的是编辑刊印道德教化著作。
〖JP3〗陈宏谋编辑印行的社会教化读物中,影响最大的是《五种遗规》。这部书是五种读物的统称,包括《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录》。后两种采集为政箴规、嘉言、美行,以为做官者褒善抑恶之鉴戒;而前三种则都辑录有一些家训著作。譬如:《养正遗规》中收有真德秀的《教子斋规》等;《训俗遗规》中收有顾宪成的《示儿帖》、高攀龙的《家训》、蔡世远的《示子弟帖》等;《教女遗规》中则有班昭的《女诫》、蔡邕的《女训》、温璜记述的《温氏母训》等等。《五种遗规》刊行后,流传甚广。随便提及的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该书还被作为中学堂的修身课教材使用。
除《五种遗规》的编印以外,陈宏谋还将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HTK〗又称《朱子家训》〖HT〗)印行一万多册。这部家训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与陈宏谋是分不开的。陈宏谋在一封信中谈及他做这种工作的目的时说:教化之事,“不知者以为迂,而知者以此为根本功夫。我之本意,总望化得一人是一人耳。”[3]〖JP〗
(5)《课子随笔》。又名《课子随笔抄》,最早由曾做过扬州知府等职的张师载(1696-1764)编辑。张师载认为,家庭教育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基础,他在该书《序》中指出,“风俗之厚薄,不惟其巨,其端恒起于一身一家。”基于这种认识,他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汉唐以来著名的“型家正俗之篇”编辑成册,题名《课子随笔》。后来夏锡畴、杨国桢等人又做删削订正。这部书共收有80多篇家训、家规、信札,于乾隆年间出版,后又多次刊印,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大。
(6)《传家宝》。作者石成金,字天基。其生活年代约为顺治末年至乾隆初年。他一生未仕,以授徒著述为业,著作很多,特点是浅显通俗,内容多为人情物理、做人处世之类。《传家宝》共四集、32卷,约百万余字。此书既有自己著述,也有别人著作的辑录。
其中的《天基遗言》就是石成金自撰的家训,其中的《世事十条》和《后事十条》是最具特色的部分。前者是就持家、立身、处世等为子弟订立的十条戒约;后者则是他就自己死后节葬对子孙规定的十项戒条。石成金及其家训《天基遗言》,在传统家训发展史上有两个独到之处:一是他对后事安排的戒条是极其可贵的;二是在形式上颇有创新。《世事十条》在写法上的特色是,在每一条的白话训戒之后,都附有一首押韵合辙、琅琅上口的歌诀,既是对该条内容简明扼要的总结,又便于记诵传唱。以前的家训虽在内容中记有歌谣、念词等,但是像石成金《天基遗言》中这种训戒与歌诀结合、二者相得益彰的文体形式却没有,这在家训发展史上是非常新颖独特的。
《传家宝》中辑录的家训篇目不少。既有整篇,也有作了删节或评论的。整篇的,如书中将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题名为《朱夫子治家要法》,与靳辅的《靳河台庭训》等全篇辑入;删节或评论的,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家训》、陈瓘的《训幼说》等等。
2. 辛亥革命以后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编辑刊行的家训
从现有资料看,近代以后,编辑刊行的家训著作不多。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印刷技术的改进,传统家训广为刊行,像明代袁黄的《训子言》、陈继儒的《安得长者言》、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都不断被翻印。只不过,更多的人并非将其作为“型己治家”的范本遵行,而是将其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欣赏、咀嚼、借鉴。
另一方面,民间撰修的家谱中,家训、家规、家法之类的东西更是大量存在,其内容基本上如同宋代以来的家训,反映了这一时期家训的保守性特点。但也应该看到,在民间的家谱、族谱中,家训十分丰富,对于教诫、规范子弟、族人的言语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撰修于清代、民国年间又再次修订的韶山毛氏族谱中所载的毛氏族训,就是我国民间传统家训颇有特色的代表,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这一家族的“家训”分类之多。它不仅有八条《家训》,还有劝族人行善积德的《家劝》、要族人规避的《家戒》和《百字铭训》,从而形成为一个家训体系,这在家训教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二是因为该家族的家训中,除了八条家训之外,其《家劝》、《家戒》和《百字铭训》全部采取歌诀体的形式。这些家训中内容涉及人格修养、行善累德、睦亲齐家、邻里团结、务本持家、教训子孙各个方面。
《丛书集成初编》是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中包含家训较多的一部。该书由商务印书馆编辑,1935年开始出版,书中收入的家训就有二三十部〖HTK〗(篇)〖HT〗,均是宋元明清时期影响较大的经典名篇。如《郑氏规范》、《放翁家训》、《家训笔录》、《袁氏世范》、《药言》、《德星堂家订》、《许云邨贻谋》、《蒋氏家训》、《孝友堂家规》、《孝友堂家训》、《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等。
3.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家训的整理、出版
〖JP2〗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度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传统家训的编辑出版受到了影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大陆和港台的学者们从浩如烟海的历代古籍中爬梳钩沉,筛选整理,修订、复印、重印、再版了我国古代、近代的大量家训著作或包含较多家训的读物,出版了许多家训资料、评注。大陆出版的较有代表性的家训汇辑有:喻岳衡的《历代名人家训》,粱汝成的《蒙养书集成》,锷未残等的《中国民间蒙学通书》,徐少锦、陈延斌等的《中国历代家训大全》,成晓军等的《帝王家训》、《宰相家训》、《名臣家训》、《名儒家训》等,赵忠心的《中国家训名篇》,陆林的《中华家训大观》,宝耿的《中国家训精华》,李茂旭的《中华传世家训》,费成康的《中国的家法族规》等。同时出版或再版的不少名人文集中包含有许多治家、教子方面的家书,如中华书局的《魏源集》、《严复集》,岳麓书社的《曾国藩全集·家书》等。〖JP〗
近年来港台出版的著作中包含家训书目较多的,如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发行人高本钊编辑出版的《丛书集成新编》〖HTK〗(1984年印行)〖HT〗、《丛书集成续编》〖HTK〗(1988年印行)〖HT〗、《丛书集成三编》〖HTK〗(1996年印行)〖HT〗。这套书是从明清至1948年间的300多部丛书、1万多种子书目中选编成的,其中收有不少家训,特别是民间家谱、族谱中的家规族训。
二、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概况
1. 清代及以前的家训研究
如前所说,清代及以前传统家训基本上处在撰写、订立、编印和传播阶段,几乎没人从学术的角度加以探讨,更谈不上系统考察整个家训历史演变。即便是《颜氏家训》这样的名篇亦然。该书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全面的家训著作,也是集仕宦家训之大成的著作,不仅对我国家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被奉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被人们学习、研究、借鉴、实践。明代士绅袁参坡与夫人李氏的《庭帏杂录》评价《颜氏家训》是“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可见其社会影响之大。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此书被认为不只适用于颜氏一家一族,而是可以推广于千家万户;“被看作处世的良轨,广泛地流传在士人群中。”[4](P525)所以,《颜氏家训》基本上是作为治家教子的教材使用的,除了有些评注著作和片言只语议论之外,很少有研究论著。
2. 民国时期的家训研究
如前所述,该时期民间撰修的族谱、家谱中,家训、家规之类的东西大量存在,但对家训作研究的论著还是很少,就笔者检索看,只是《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著名家训有些研究文章。如冷枫的《关于庄子和颜氏家训》、 刘盼遂的《颜氏家训校笺》和《颜氏家训校笺补证》、施蛰存的《“不得不读”的“庄子”与“颜氏家训”》、韦俊宏的《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 》、倪正和的《朱柏庐治家格言新解》等数十篇。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的家训研究
(1)关于家训研究的专著、论文。解放以后,我国出版的一些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著作中,几乎都有涉及家训作者、家训内容的部分;所发表的相关论文中也有一些是研究家训的。但是总体不多。
这种情况近年来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近二十年来,随着上述所列对传统家训的整理、出版的增多,学者们在挖掘、弘扬传统家训这一珍贵遗产上,做了大量工作,从对家训的编纂、整理变为系统地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家训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成就。就著作而言,有三部基本上能够代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中国家庭教育史》。马镛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44万余字。作者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家庭教育发展的历史,分先秦家庭教育、秦汉家庭教育、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隋唐五代家庭教育、宋元家庭教育、明清家庭教育、清代后期家庭教育8章。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家庭教育史的重要著作,作为家庭教育范畴的传统家训的研究,在该书中占有不少的篇幅。
《家范志》。徐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26万余字。该书除导言外,分“家范的萌芽”、“家范的成立”、“家范的繁荣”、“家范的蜕变”四章。徐梓在该书导言中认为“家训”与“家范”的含义有别:“家训,亦即家人的训诫,较之于家范,它更强调动态的训教,而不是已成的范式。”同时作者也提出家范还有另一层含义,即“训诫或规范活动本身”。但总起来看,作者对家训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已成的范式”——家范文献进行的。导言部分对家范的定义、异名、涵义作了介绍,详尽地罗列了数十种与家训、家范类似的名称。正文部分通过对历史上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家规族范的考察,叙述了家范的萌芽、成立、繁荣和蜕变过程。并着重分析了训诫活动的家范向文献形式的家范的过渡、非规范性家范和规范性家范的关系及民国时期家范的保守性。
《中国家训史》。徐少锦、陈延斌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62万字。关于这部书的内容、特色,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罗国杰教授在序言中作了这样的评价:“此书并不是一般地阐述和摘录有关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思想,而是从家训教化实践的视角,遴选了从先秦到清末几千年中200多位典型人物,将他们训育子女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具体方法等,进行分类归纳,理出其历史演进线索,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本书对中国传统家训从萌芽、产生、成型、成熟、繁荣以及由由盛转至衰过程的清晰勾划,对每个时期家训的特点和重点的提炼论证,对家训中的许多重要概念的历史考察,对家训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认为整个传统家训贯穿着以道德训诫为中心的主线,其根本宗旨是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子弟成为国之用材等等,这些都是符合实际的。”[5](P4)
除了上述研究有关家训研究的专著之外,在论文方面也成就斐然。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仅大陆出版的家训方面的文章就有400多篇,其中1990年以来的家训研究论文就有近200篇。这些论文涉及范围很广,有家训整体特征及对中国社会宏观影响的研究,如《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功能及其特点》〖HTK〗(《光明日报》1994年6月13日)〖HT〗、《论传统家训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HTK〗(《江海学刊》1998年2期)〖HT〗;有对有个别篇目的探讨,如《试论〈庞氏家训〉中的优良育人传统》〖HTK〗(《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HT〗)、《〈颜氏家训〉的道德教育思想》〖HTK〗(《江汉论坛》2000年1期〖HT〗);有个别历史人物家训思想的研究,如《唐太宗——中国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HTK〗(《学海》2000年4期〖HT〗);有对家训内容、训导方式的研究,也有教化实践、教化途径的探讨,如《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 从家训看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HTK〗(《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1期〖HT〗)、《论司马光的家训及其教化特色》〖HTK〗(《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4期)〖HT〗、《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HTK〗(《齐鲁学刊》2003年1期)〖HT〗;既有家训中思想文化内涵的挖掘,也有传统家训现代价值的审视,如《中国传统家训的“仁爱”教化与21世纪的道德文明》〖HTK〗(《道德与文明》1998年2期)〖HT〗、《试论宋元时期的家训思想及其教化实践》〖HTK〗(《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4期)〖HT〗。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的研究机构、民间社团也开展了对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家训及其作者的广泛研究,召开了不少专题研讨会,出版了相关的研究著作。譬如,中共浦江县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学学会在1994年底联合举办了纪念宋濂诞辰685周年暨“江南第一家”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并于1995年出版了《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论文集〖HTK〗(杭州大学出版社〖HT〗),书中收入了研究古代家训名篇《郑氏规范》的数篇论文,对郑氏家族的人品意识、孝义家风、义居生活、家训流传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探索。
(2)关于“家训”内涵的探讨。家训无疑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较之“家教”似乎更为宽泛,不可等同于家庭教育。对于“家训”内涵的理解,学者们又有不同。
陈瑛、温克勤等人认为,“家训、家诫是父祖用文字或口语告诫、训示子孙和家人的。”但他们对“家训”的解释较窄,以为只是“家庭道德教育”。他们说:“所谓‘家训’也就是古代的家庭道德教育”,“是让子孙按照父祖崇尚或认可的道德准则和处世之道来加强修养,以达到‘立身扬名’,‘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目的。”[6](P376)
徐梓《家范志》将“家范”定义为“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它是旧时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或族长贤达为族众所规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在传统的伦理之上,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又一重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的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可见,作者更多地侧重于从家训中那些带有“家法”、“族规”色彩的角度界定家训。
徐少锦、陈延斌对家训的定义更为宽泛。他们在其《中国家训史》著作中认为家训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勉,夫妻之间的嘱托。后辈贤达者对长辈、弟对兄的建议与要求,就其所寓的教育、启迪意义来说,也不可忽略”。[5](P1)他们同时指出:“家训属于家庭或家族内部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相比,虽然有许多共同性,但在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方面,则有不少特殊性。比如,家书、家规、遗训等只指向家庭或家族的成员,不同于一般的童蒙读物之适用全社会儿童。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5](P1)
(3)关于家训分期和发展历程、规律的研究。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对中国传统家训进行分期并详细考察其发展历程的主要有马镛、徐梓、徐少锦、陈延斌等学者的著作。
马镛著的《中国家庭教育史》,对中国家庭教育产生、发展作了如下的分期和表述:
先秦家庭教育是我国家庭教育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作者认为,“先秦时期基本上形成了帝王家教、上层官僚及士阶层的家庭德育、智育、科学技术家学、胎教等各级各类家教,出现了最基本的家教范畴和思想,为我国古代家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P2)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家庭教育框架的定型时期。作者认为,“汉代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官僚士大夫家教、女子家教、胎教等在内的各级各类家教的框架,以后的家教发展都是在此框架内丰富完善而已。” [7](P44)
魏晋南北朝家教“以其思想的活跃、深刻,内容的丰富多样,及其里程碑式的《颜氏家训》的问世,在中国家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7](P73)
隋唐五代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缓慢发展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家训家诫等文献问世较少”。 [7](P131)
宋元时期是家庭教育的繁荣时期,是“家教事业大放异彩的时期,一大批家教思想家和实践家极大地丰富了古代家教”。[7](P194)。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家教繁荣并趋向衰落的时期”。作者认为:“清代家教在繁荣的同时,也呈现出衰落的迹象,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家训内容大同小异,陈陈相因,新意不多。这说明古代家教到此已接近尾声。”[7](P300)
徐梓著的《家范志》,着重从治家规范发展的角度,将传统家范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四个阶段。作者指出:“我国家范的发展,大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三代秦汉时期,是家范的萌芽时期;三国六朝隋唐时期,是家范的成立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家范的繁荣时期;民国以来,则是传统家范的蜕变时期。”[8](P29)作者的划分,主要以家范文献为根据,并对此进行了如下细化和分析:
书中将上古三代秦汉时期的家范分为三个阶段,即:“西周以前,家范与其他训诲教诫文献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特别是所有的文献都有伪作的性质,不可据以立论。周秦时期,家范主要表现为一种训诫活动。两汉时期,文献形式的家范虽然已经出现,而且数量也颇为可观,但大都起因直接、内容单一、目的明确,与后来具有普遍意义的规范性家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称之为非规范性家范。”[8](P29)
〖JP3〗对于三国六朝隋唐这一家范的成立时期,作者的根据是“以‘古今家范之祖’的《颜氏家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家训或家诫的出现”。他认为成立的标志“主要是着眼于这一时期的家范已经由因某一具体的缘故所引起的、内容单一的训诲,发展到了具有普遍意义、不再是针对一人的教诫。”[8](P69)〖JP〗
宋元明清时期,作者之所以认为是家范的繁荣时期,是由于一是出现了众多的规范性家范专著;二是自宋代以来数量庞大的家谱中家范族规极其繁多;三是将众多的家范或有关家范的论述汇辑在一起,集结成书;四是分类汇编各种资料的类书中也辑录有不少家范篇目。作者还探讨了这一时期家范的整体特征,认为最明显的就在于它的社会化,即家范的功用超出了一家一族的范围,而有了全社会的意义。其中的劝诫条目和禁戒事项,也成了全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共同的行为准则。家范的训诫对象由自家的子弟家人,转而面向全社会,用以训诫大众。
家范发展到民国时期,开始了它的蜕变。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家范尤其是规范性的家范呈越来越少的发展趋势。其二,新编撰的家范在社会上流传不广,影响不大。其三,家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一些变化。”[8](P284)这一时期家范的保守性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徐少锦、陈延斌的《中国家训史》,对家训的发展历程作了较前更加具体的划分,共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先秦家训:产生时期。有史料记载的该时期真正开中国传统家训先河的是周初王室的家训,特别是周公。他的家训在家训史上的地位最重要的在于建构了传统家训的大致框架。先秦时期的家训总体上说,还只是作为家长对子女就某一问题的训示或家教实践中父母对子女的一种教诲,严格意义上的系统而完整的居家之“训”并没有出现。
两汉三国家训:成型时期。这一时期,父家长制的大家庭世代延续,使内容各具特色的家训发展起来,特别是出现了文献形式的家训,相对比较成型或基本定型化。这一时期家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提出了家训、家学、家戒、家声等基本概念;重视对女子的训诫,产生了专门的女训著作《女诫》,标志着中国古代系统的家训著作已经出现;家训内容上显现出儒家思想影响加深和封建礼教强化的趋势;广泛采用了家约、家书、家信等新的家训形式。
两晋至隋唐家训:定型和成熟时期。标志着传统家训成熟化的代表作当推北齐颜子推的《颜氏家训》。此外,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是帝王家训中第一部系统、全面地教诲皇族子弟立身处世、为君之道、治国平天下的著作,对后代的帝王家训具有重大影响。该时期家训还有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是作为国家法律补充的、运用奖惩机制的、有明确条文规定的成文家法。二是广泛采用“诗训”教育子弟。
宋元家训:繁荣时期。从北宋建立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这400多年间是中国古代传统家训进入了一个更为完善、定型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宋元时期家训内容及其教化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训文化进入了繁荣时期,家训著作大量涌现并广泛传播于民间。该时期家训内容的变化主要是:爱国主义和崇尚气节教育的加强;仕宦家训大量出现;“治生”、“制用”拓宽了家训领域;读书求仕的内容增多;全面系统、切于实用的居家指导型家训开了生面;更加重视家风的传承;强调了家长率先垂范、治家公正的要求。在教化途径、方式上,宋元家训的发展在于:通过家族组织实施家训教化;更加注重可操作性,注重养成培养;开明、平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训喻方式获得了发展;以惩罚辅助教化的方式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诗训教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清家训:鼎盛到衰落时期。明清时期总体上说是由宋代开始的中国封建社会自盛转衰的时期,但在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然而,从清代中期开始,却日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到了清末,传统家训逐渐走向衰落,但其间也有局部的创新。明清的家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丰富多彩,与以前朝代的家训相比较,无论在教化内容、途径、方式方法上都有了许多重大的变化:一是贞烈观念的强化;二是社会风俗教化的内容增多;三是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四是限制子弟不良行为的戒律增多;五是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加强,道德法律化的特点更为突出;六是更加强化了宗子教育;七是创设了类似于“民主生活会”形式的家族聚谈制度;八是尤为重视个人风操、民族气节的教育;九是养生之道的训示增多和性教育的出现;十是择业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提倡学习经世济用之学。此外,这一时期商贾家训也趋于繁荣。
这部家训史还探讨了家训演进的规律,提出从传统家训的内容、原则、方法与特点、作用看,家训的发展体现了五个方面的规律性:家训的内容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充实;家训重点随着社会斗争需要与家庭境况不同而不同;家训由个别、分散的诫言而向广泛的社会规范与系统的理论教导全面深入;家训主要是在以儒家思想纠正、防范子弟的不良倾向和提高他们的品德能力中发展的;尽管传统家训中包含有许多有价值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历史的与阶级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序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陈宏谋.培远堂手札节存·寄四侄钟杰书[M].同治壬申江苏书局本.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6]陈瑛,温克勤等.中国伦理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7]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徐梓.家范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Review on Chinese Traditional Remarks on Family Education
CHEN Yanbin
(Law and Politics Department,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116)
Abstract:[WT5”BZ]Remarks on family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creat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Chinese society. Before liber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yan’s remarks on family education ” and some of the specialized research works, traditional remarks on family education is basically in writing, conclusion,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stag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research on remarks on family education has reached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and has achieved unprecedented achievements: scholars studied past dynasties ancient books,filtered,coordinated,and reprinted a lot of traditional remarks on family education; scholars have written and published a number of monographs and articles on remarks on family education,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generation,stages,development process,and content.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work and have achieved gratifying results on excavating 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remarks on family education, which has been precious heritage.
Key words: traditional remarks on family education; compile; spread; process of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