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晚清重臣曾国藩,人们普遍认为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
其实除此之外,曾国藩一生致力的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培养人才。
龚自珍曾仰天长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晚清时期内乱不断,外遭帝国主义侵略,大清王朝能解内忧外患的人才寥寥无几。
咸丰皇帝刚刚登基时,曾国藩上的《应诏陈言疏》就指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曾国藩一生对人才问题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天下兴衰的关键:“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因此在镇压太平天国、兴起洋务运动的同时,曾国藩还致力于培养“正人”,以为“种子”,来挽回天下颓风。
曾氏幕府是培养晚清栋梁之才的“黄埔军校”
所谓幕府,即幕僚班子或者说助手班子。一般官员的幕僚,不过数人数十人,而曾国藩身边,盛时保持着一二百人的幕僚队伍。
曾氏幕府的特殊不只在于其大,更在于它很像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校长,就是曾国藩。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曾国藩就是那个伯乐,他对于有学识和有才具的人,一向极为钦佩,乐于和他们交往。
而曾国藩本人具有圣贤的品格和威望,全国一切出类拔萃和著名的人物都被吸引到曾氏幕府来,幕僚总数前后共为四百九十七人。
曾氏幕府不仅类似于“黄埔军校”,更是一个国家栋梁人才储备库。校长曾国藩不仅观察、培养和锻造人才,更是不遗余力地提拔下属,他的幕僚大部分都在幕府成材,然后成就自己的事业。
曾国藩部下三个得意门生: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渊源
曾国藩与左宗棠是湖南老乡,年龄只差一岁。左宗棠自幼聪明,才华出众,可惜中举之后三次会试都不能中进士,因此无法以正常方式进入仕途。
曾国藩到长沙办团练之时,左宗棠正给当时的湖南巡抚张亮基当幕友。左宗棠以师爷身份,给曾国藩帮了很多忙。
左宗棠
1859年,左宗棠因为惹到了二品武官樊燮,被告御状,差点项上人头不保。在走投无路之时,曾国藩向他投来橄榄枝。于是,左宗棠就来到了曾国藩幕府,为他襄办军务。募成楚军五千人,屡立战功。
曾国藩深知左宗棠带兵打仗的本领比自己高,更了解他不是久居他人之下的人物,索性派他招募一支楚军后,独自领兵作战。后来,又向朝廷推荐左宗棠担任浙江巡抚。仅仅只有举人身份的左宗棠,能够在出道几年就担任封疆大吏,曾国藩实有举荐之功。
破格提拔沈葆桢
沈葆桢,今福建福州人,进士出身,清代名臣林则徐女婿,沈葆桢曾为曾国藩幕府成员,深得曾国藩赏识。
1856年,太平军杨辅清部数万人围攻江西广信府城,时为署广信知府的沈葆桢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率部登城守卫,最终以少胜多,七战七捷,击退了太平军的进攻。经曾国藩保荐,第二年升任广饶九南道。
沈葆桢
1860年五月初三日,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后第一次上折,就奏请朝廷饬令沈葆桢赴湘军安庆大营帮忙。
1861年,曾国藩盛情邀请沈葆桢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不久,又推荐他出任江西巡抚。沈葆桢由此在政坛上呼风唤雨。
“受业弟子”李鸿章
李鸿章很早时,就以“年家子”身份,投入曾国藩门下。他在考取进士后,正式以“受业弟子”的身份,在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1859年,李鸿章家乡庐州被太平军占领,他被迫四处逃窜。这时候,曾国藩率领湘军进入江西,急需人才。李鸿章便应召来到曾国藩幕府,为曾国藩起草文书。李鸿章文笔很好,曾国藩奏报朝廷的奏折,多出自他之手。曾国藩有意对李鸿章进行磨练,还改掉了他睡懒觉的习惯。
经过多年培训历练,曾国藩认为李鸿章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1861年,太平军挥师进攻上海,上海士绅向曾国藩求援。李鸿章立即主动请缨,征得曾国藩同意后,招募了一支淮军开进上海。
曾国藩对李鸿章此行极为重视,还送了2营亲兵,作为“赠嫁之资”。李鸿章到上海闯出一片天地后,曾国藩又奏报朝廷,推荐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
曾国藩一生爱做伯乐,当他死去的时候,所有的总督都曾经做过他的部下,并且是由他提名的。对于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这三位得意部下,曾国藩更是不惜全力提携。
但曾经的左膀右臂一旦独当一面,必然在饷源分配、兵力调拨等方面与曾国藩产生种种利益冲突。
曾国藩和左宗棠、沈葆桢权位相悖间的冲突和关系决裂
虽然一生多次得到曾国藩的帮助,但是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却一直不高。他在与朋友通信中提到曾国藩时经常说,“涤公方略本不甚长”,“乡曲气太重”,“才亦太缺”,“于兵事终鲜悟处”。
而用兵呆滞的曾国藩却偏偏指挥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拯救大清王朝。这让自命不凡的左宗棠大出意外,于是心中埋下了嫉恨的种子。
南京城内十万太平军皆被消灭,南京一役圆满成功之际,太平天国幼主却因湘军疏漏逃往湖州。让曾国藩想不到的是,居然有湘军将领不先禀告他,直接将此消息报告了朝廷。
此人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贬损曾氏兄弟的战功。其目的果然达到了,朝廷勃然大怒。慈禧太后万万没想到素称老实厚道的曾国藩居然敢如此欺君罔上,于是降下严旨,切责曾国藩。
而同样自视清高的沈葆桢似乎也不把提携自己的伯乐曾国藩放在眼里。他在江西巡抚任上几次截留本应供给湘军的漕银,而且沈葆桢在做这个事情时,与曾国藩并无私信沟通,也无公文商讨。
在曾国荃围攻南京的关键时刻,城下湘军已扩张到十万人,急需军饷的关键时刻,沈葆桢“忘恩负义”的行为无疑是向曾国藩胸口插进去一把刀。
左宗棠和沈葆桢按理应对曾国藩的赏识和推荐感激涕零,然而他们为谋求自己的权位和利益,恩将仇报,最终导致了和曾国藩的决裂。
懂得进退和感恩的李鸿章
李鸿章独当一面之后,曾李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权位利益间的矛盾和冲突。
曾国藩因大局需要,调黄翼升由扬入淮,攻打周家口。李鸿章却因为此时正处于进攻苏州的紧要关头,拒不同意。曾国藩十三次与他来往函商,均为李鸿章所拒绝。
此时的李鸿章似乎“忘恩负义”到顶了,但是与沈葆桢、左宗棠不同的是,李鸿章意见虽坚,绝大多数时候表面上却总是“吾师”不离口,反复摆困难,讲形势,低声下气,一面顶撞着曾国藩,一面却又说什么“吾师海量盛德,求勿以此纤芥,致伤天和”。
这高帽子一戴,让曾国藩没有脾气,只好高姿态地放他一马。李鸿章的情商,实在高出沈、左十倍以上。
李鸿章
更主要的是李鸿章在关键时刻,也能做出重大牺牲。比如曾李的军饷之争。李鸿章在淮军已经出征苏南、饷项同样紧张的情况下,仍在一个月左右凑足六万两及时送去,使曾国藩发出“枯旱得雨,众苗勃兴,感荷何极”的感谢之词。
此事发生在沈葆桢与曾氏争饷闹讼并导致二人最终绝交的前后,同沈葆桢相比,李鸿章无疑显得更为顾全大局。知道退步,知道感恩,这是李与沈、左的最大不同。
李鸿章拒不进攻金陵,让曾氏摘得剿灭太平天国的胜利桃子,更是他情商之高的具体体现。
曾国藩经多方考虑,将衣钵传于李鸿章
作为学生,李鸿章与老师曾国藩一生有过密切合作,也有过多次冲突,但是高明之处在于,他从来没有与曾国藩撕破脸,懂得有进有退。这是曾国藩日后交班给李鸿章的一个重要原因。
曾国藩之所以决定抽身退步,将军事衣钵传给李鸿章,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
首先,李鸿章是曾国藩亲手培养起来的人才,对许多重大问题比如军事和洋务的看法和见解,与曾国藩有高度共鸣。
其次,李鸿章的才与“德”靠得住。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性格冲动、见识不高,左宗棠和沈葆桢先后与曾国藩发生冲突,甚至决裂。相比之下,李鸿章在这些人当中综合得分最高。
最后,李鸿章比曾国藩年轻十二岁,并且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他为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刚强坚毅。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身体出了很大问题,疾病不断,进取心已经大大减弱,李鸿章却总是乐于承担一切繁难,因为他有这个能力和精力,更是因为他还没有达到人生的巅峰,实现“封侯”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