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林则徐是近代早期先进的中国人的光辉代表。他的伟大和杰出还在于首开了近代中国了解世界、学习西方之端,成为冲破长期闭关自守,主张对外开放的先驱。
《四洲志》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世界大势和各国情况茫然无知。封建统治者与知识界中一般人士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奇技淫巧”,形成与世隔绝、妄自尊大的局面。林则徐起初由于对外国很少接触,对中国以外的事物缺乏了解,这是很自然的事。但他不自满于现状,到广东以后,在斗争的需要下,他认真学习,非常重视了解和研究西方,倡导要睁眼看世界。为了“采访夷情”,他到广州后不久,即物色和组织了一批当时还很少有的通晓外文的人才,从外国报刊上搜集有关资料编译成《澳门新闻纸》,并“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在他到广州后的两年中,即使后来被革了职,组织翻译西书、西报的工作一直都坚持下来没有停顿过。除了编译外国报刊汇编《澳门新闻纸》,分类整理专题式的报导资料《澳门月报》外,还请人译述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将它编辑整理成《四洲志》。《四洲志》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大观,它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概况,成为后来魏源编辑《海国图志》的蓝本和基础。此外,他还组织有关人员摘译西方报刊上议论中国的资料辑成《华事夷言》,连同《澳门新闻纸》、《澳门月报》一起发给手下的官员阅读和参考。他还请人摘译瑞士人瓦特尔关于国际法的著作编成《各国律例》,摘译英国僧侣池尔洼的《对华鸦片贸易》等书,在实际斗争中参考应用。通过这些,他制定了“控制之方”,也就是有针对性的斗争策略。林则徐在被革职后向新来广州的靖逆将军奕山和两广总督祁贡介绍情况时曾特别强调说,从外国报刊书籍翻译过来的资料,“其中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不仅如此,他还请人搜集和翻译西方关于大炮瞄准法等新式武器制造方面的应用科技书籍,以学习外国的先进军事技术,改进和提高清朝军队的武器和作战能力,并在广东防务中加以应用。
《海国图志》
林则徐了解“夷情”,目的十分明确。了解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全在于应用:“尽得西人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以抵抗外来侵略。这个指导思想在魏源后来受林则徐委托根据《四洲志》扩充而编成《海国图志》中被概括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它对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林则徐倡导的“师夷长技”,还主要局限于军事技术方面。在当时外敌来侵的紧急状况下,为了改变中国因落后而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只好先从军事技术向先进的敌人或外国学习,然后再求推广及于经济、生产等各个领域。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指导思想区分了林则徐、魏源等一些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与一般封建官僚闭目塞听、抱残守缺的保守思想之间的界限,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当时西方舆论曾评论道:“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又指点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位,官府四处探听,按日呈递,亦有他国夷人甘心讨好,将英吉利书籍卖与中国。林系聪明人,不辞辛苦,常时习用,记在心中。于今观其知会英吉利国王第二封信,好似初学知识之效验。”
魏源
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它开辟了中国人走向世界,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长处用以振兴中华的道路。自林则徐、魏源、姚莹等开始,到提出“自强求富”的洋务派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郭嵩焘等,主张维新的早期改良派思想家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以至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发动者康有为、梁启超等,莫不是在林则徐的思想影响或启蒙下向西方学习的。尽管他们学习的成绩不一样,所产生的效果很有参差,但他们都是沿着林则徐开辟的这一条路走的。特别是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编辑而成的《海国图志》所产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梁启超在他1924年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甚至认为:“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梁启超
林则徐学习西方的思想,在欧美学者中一般都是予以肯定的。被西方学术界推为研究鸦片战争最重要代表作之一的张馨保《林钦差与鸦片战争》评论说:“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的人。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的发展和外交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原文如此——引者),林则徐就已提出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他认为:“如果说曾、李二人精于完成可行之事,那么林在预见势在必至之事却超过他们。”
在国外,林则徐学习西方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处于与我国类似状况的日本影响尤为显著。日本士人对林则徐极为崇拜。早年在英国留学达10年之久的日本政治家井上馨1877年再度访英时在伦敦会见清政府驻英正、副公使郭嵩焘、刘锡鸿时就直率询问:“中国尚有林则徐其人否!”当刘锡鸿答以有曾国藩、左宗棠时,井上馨则以“否、否!”表示这些人都无法与林则徐相比。《海国图志》问世后于19世纪50年代初即传入日本,两三年内,日本国内进行部分翻刻的版本竟达20余种。《海国图志》在日本流传,促使日本爱国者惊醒,他们从中国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认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危亡,而积极向西方学习,提倡变法图强以抑制西方侵略,从而对明治维新起了启迪和推动作用。“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无不得《海国图志》,读而愤悱焉!攘臂而起,遂以成明治尊攘维新之大业,则源有以发其机也。”
由此可见,林则徐为近代中国第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他倡导的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长处,亦即对外实行开放的思想之深远影响,直至今日。对于新中国正蓬勃发展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改革开放时期,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同样是一个有益的启迪。当然,我们今日学习西方已不仅仅满足于为了抵御西方的侵略,也不局限于军事、国防上的先进科技,而是为了更好地振兴中华,使社会主义祖国在巩固独立自主地位的基础上更加繁荣富强。
综上所述,林则徐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之所以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与他立下的功业和表现的凛然民族正气、伟大的爱国精神分不开的。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和世界的伟大人物。他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一切伟大的人物一样,林则徐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局限,但那些毕竟是次要的。他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永放光芒。
(来源:《热血为中华》·戴学稷 徐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