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系统  行业  参数  教师  中国  机械  设备  基金 

Song to Song,非常丧

   日期:2024-11-24     移动:http://mip.tpjde.com/quote/1073.html

Song to Song,非常丧

一部讲爱情、性与背叛的电影,出演的都是大明星:

鲁妮·玛拉、瑞恩·高斯林、迈克尔·法斯宾德、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切特、霍利·亨特(3个奥斯卡得主,3个曾获奥斯卡提名),再加上音乐人 Patti Smith、Iggy Pop、Florence and the Machine 的客串)

听到以上这些,有些人就能立刻高潮吧?

《歌声不绝》这个片在2011年就有了豆瓣条目,此后的几年里,不断有人为它盲评五星

今年,2017年,它终于上映了。

没料到是个大坑!

先顺一遍故事线吧,相信很多人都看不懂。

(为了方便理解就用演员名叙述了。)

法斯宾德是一个成功的音乐人,有钱、有名。

鲁妮是个做兼职过活的地下音乐人,喜欢性,认为只要付出代价,法斯宾德就可能在事业上帮到她。

在法斯宾德举办的一个派对上,她认识了高斯林,两人随后搞在了一起。

高斯林问鲁妮“你应该有男朋友吧?不过,你撒谎也没关系,我不在意。” 鲁妮就真的说了谎。与此同时,她与法斯宾德继续交往着。

法斯宾德忽悠高斯林与他合作专辑,但专辑出来后,他在作品上只署了自己的名字。两人大吵一架。

法斯宾德嗑药,且是性瘾者,平时会叫各种性工作者到府服务,甚至3P,会让两个女人演同性戏码给他看。

鲁妮也曾经满足过他3P的需求,对手的女人是娜塔莉。

娜塔莉是法斯宾德从餐厅泡来的老婆。

后来娜塔莉因为丈夫法斯宾德玩得太开,承受不住,自杀了。

鲁妮离开法斯宾德后,

跟高斯林坦白了与法斯宾德的事(只说了一部分,她说她跟法斯宾德出轨了,一次)。高斯林无法接受,两人因此分了手。

接下来,鲁妮和熟女亨特交往了一段,然后又回去与法斯宾德继续纠缠了。

高斯林则认识了熟女布兰切特,不以结婚为目的地谈着恋爱。

尽管鲁妮和高斯林都有各自的交往对象,他们却依然忘不了对方。

因为高斯林的父亲重病,他决定放弃音乐梦想,回老家做钻油工人,照顾父亲。

鲁妮最终追随了他。

故事顺下来后,感觉有这么好的摄影,和全明星演出团队,如果好好筹备,应该会出来个挺有意思的作品。

可惜,导演不这么想。

除了故事线不明这种显而易见的事,看的时候特别困惑:为什么鲁妮每次出现都会换个发型;为什么在每一个场景里发生的事情那么少;为什么剪辑如此地没有逻辑……

看之前,以为音乐节+性爱瘾的设置至少会让我看到类似《九歌》(9 Songs)那样一段摇滚演出、一段滚床单的片。现在,我想到的更多的是王家卫。东施效颦版王家卫

我猜,这部片子拍摄时没有剧本,并且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剪辑过程。

查资料后,发现我的直觉是对的。

据说这片子是和导演的《圣杯骑士》一起拍的(演员有重合、省档期)。在2年里,拖拖拉拉地拍了40天。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很长,从早拍到晚,中午休息只有30分钟。

甚至在外景地之间移动时,也会拍演员在车里的镜头,只怕万一有有趣的镜头可以用得上。

给人的感觉是:只要能抓到明星就尽可能多地拍素材;再把素材拼一拼,看最后能不能成个东西。

《圆桌派》170526期

活脱脱插科打诨的“当代艺术”风格。

“扩展思维想象空间、挑战常态的空间定律,带给观者无限可能性的脑力激荡”,导演应该是这么期待的吧?

这样的拍摄风格让我想到“拼贴艺术”,导演仿佛试图用细碎的影像片段升华出影像外新的意义。

“拼贴艺术”的确不一定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或者发展方向,而是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积累灵感,在拼贴中打开脑洞,然后深入主题。

客串的Patti Smith

且不说电影这个艺术形式所花费的成本适不适合这么搞,关键问题在:不管创作过程如何,拼贴是需要逻辑的,很难凭着艺术修养的积累,靠长时间剪辑试出来……那叫傲慢,叫碰瓷儿。

导演说,第一版剪出来有8个小时。

是的,因为他之前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没有骨架,导演即使把攒下的这些素材捏起来,一撒手它们就散了。

我尝试从电影里解谜,看到墙上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像。

大概猜到导演在臆想的艺术追求是什么:

制造音乐性、通感、朦胧轻灵弥漫,用广角镜头将日常事物变形成象征物。

但抱歉,他没做到。

似是而非的结果是:什么都不是。

当然《歌声不绝》中的几段完全可以当作艺术展里那些挂着帘的昏暗房间里放的小片儿看,所谓“影像艺术”。

幸好电影界还没有艺术圈那样的时间轴:古典艺术-当代艺术。

如果拙劣的当代艺术般的电影代表未来电影的唯一活路,那就惨了。

举个例子来说,自诩“厨艺大师”,把厨房里所有的剩菜堆在案台上,试了几个小时怎么做,然后给你端上来;和”分子料理“厨师把他几个月的研究成果,比如长的像冰淇淋的牛肉端上来,还是不一样的。尽管都难吃。

后者至少让你感觉自己被尊重了,可能吃完你还会琢磨,嗯……不好吃,但可能是我不懂吧。

而吃了胡乱对付的剩菜拼盘,你可能会生气吧?尤其是在还花钱买了电影票,并付出了几年的期待的时候。

《歌声不绝》在美国洛杉矶首映时,15个人中途离场。电影结束时,观众席里有个女人喊“耶”(因为闷了太久,好不容易结束了),大家都笑了(有同感,但不敢表达)。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冒“自己是傻逼”的风险。

我去看了看豆瓣、IMDB、烂番茄的评分。

目前为止,这三大网站的评分分别是:5.8、6.2,和5.5(满分都是10分)

也算放心自己不是一个人。

至少不像批评《异形:契约》(Alien: Covenant)那样,那么容易受人攻击。

“吵架”也很累的。

即使一个片还没上映,也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中预测它的衰。

线索包括:

1 剧本难产

《摆渡人》剧本改了118遍;

2 后期漫长

没有逻辑所以难剪;

太多洞要补;

补了洞还是感觉发行后难以盈利,所以在想招儿看怎么卖;

3 有景甜

禁不住想开这个玩笑

在作品里注入哲学思考,很多导演都做过了。

《歌声不绝》(Song to Song)的片名来自于鲁妮的一句台词:

“We thought we could just roll and tumble, live from song to song, kiss to kiss. ” 潜台词是:然后一切稍纵即逝,我也在这样的漂泊中迷失了自我。

关键是,导演想讲的太多,等于什么都没讲。

(或者,以为自己可以意义深刻,其实都是平庸的陈词滥调。)

听着这部片子里的各路角色不停地念“我要自由”、“我不知道自己是谁”,真的会生理反感到想吐。按说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年纪也不小了,怎么还跟青春期似的强说愁?或者是属于像祥林嫂般,年长者的唠叨?总之,真的配不上他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哲学系这么响当当的学习经历。

这点儿“破事儿”,法国演员伊丽莎白·于佩尔接受采访时几句就说完了:

拍完《茶花女》后,我想停一停。在过去的两年间,我没有生活过,我不知道我自己在那里……我从一个故事到另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一个导演到另一个导演……还有现在,这就是我的生活……但我自己真正的那部分却丢失了,此时面对那份真实,我不知道她是谁……

把激情四射的性爱拍成丧兮兮的调,《女性瘾者》(Nymphomaniac),和男性瘾者《羞耻》(Shame)也试过了,一个比一个抑郁。我想告诉你,《Song to Song》是其中最丧的。

片子里的性爱场面都像蒙着灰,没有一个能激发你的性欲。不是我们常说的高潮到天堂,或地狱中开到荼靡,而是直接就给你锁在虚空里,远离一切情感。轻飘飘的角色,超脱的行为,加上心理活动的旁白。

丧文化侵入性文化,总不是那么诱人的事。

如果你是这些演员的铁粉,我可以告诉你,他们在这部片子里都很美。

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接受这样的拍摄方式。

也许即使没有剧本,但档期合适、能赚到钱,所以可以留下自己美丽的影像也很好?

克里斯蒂安·贝尔原本是片里的重要角色,进组拍了三四天就退出了。现在看,真是个明智的选择。

是啊……毕竟不是每个演员都像他那样忽胖忽瘦、时美时丑的,不把自己的肉身当回事儿。

单看片段的话,我也非常喜欢这些著名演员的表演。尤其是鲁妮和高斯林,那些小动作的确细腻。

但就是不能“转念一想”。

转念一想,演员们拍摄时是没有剧本的。这样奉献出来的表演就像试镜的片段一样,演员心里并没有完整的角色档案,他演出的和你看到的根本不是一个人,出来的效果全靠导演拼贴。这才是人工智能片啊!演员就像被输入程式的活动雕塑。

可笑的是,如果你熟悉这些明星们的作品,甚至可以明显看出

他们片中角色的前世今生,或多或少来自于从前演过的经典角色。

顺带提一句,就连片里的房子,都像3ds MAX做出来的三维模型什么的。可能导演这些年在装修别墅,翻过不少《建筑文摘》吧!

我并没有批评这些美。

我只是说,这些美没有意义。

影像美,故事有趣,还具有普世哲学性,多理想!

可,要知道,世上只有一个王家卫啊!

这是“黄老师电影院”第一篇全负面的“批评文”,居然写了3000多字。

不能再写了,再写就“字久生情”地反而喜欢上了。

总之吧,只是觉得人生矜贵,我们可以用2个小时去干其它更有意义的事。

我可以提供一些替代方案:

除了《歌声不绝》,

✔想看摇滚、滚床单、MV的,可以去看《九歌》(9 Songs)

✔ 想看大明星四人交叉爱情故事的,可以去看《偷心》(Closer)

✔ 想看画面特别美的,可以去看《他是龙》(Он - дракон)

✔ 想看女性心理的,可以去读阿娜伊丝·宁(Anais Nin)的日记

✔ 想看哲学思考的,可以去看《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我前一段写过: )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歌声不绝》是部糟糕的片子。

烂番茄网站里也有一半人喜欢呢:

我豆瓣里的一位编剧好友说:

杰作!马力克《生命之树》后最好的作品。(超越了《通往仙境》)这部片探讨物质与爱欲是否能让人得到自由,答案是不可能,自由唯有人不断贴近神性。朋友说她看哭了好几轮。赞叹于如此杂乱的素材和镜头语言,诸多人物,影片却条理异常清晰。全片广角特写,大牌多得数不清,考验演技,每个人完成的都好。

鉴于此,我还是给铁粉和不信邪的人准备了资源。

Enjoy~

原创by 黄老师

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长按识别关注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1073.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