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民歌(2008年列入):长调是一种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等活动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
中国篆刻(2009年列入):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列入):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中国书法(2009年列入):是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剪纸(2009年列入):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2009年列入):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沿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年列入):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将“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
端午节(2009年列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2009年列入):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
妈祖信俗(2009年列入):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2009年列入):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南音(2009年列入):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
热贡艺术(2009年列入):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2009年列入):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丝绸产品等。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还有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西安鼓乐、粤剧、花儿、玛纳斯、格萨(斯)尔、侗族大歌和藏戏等。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截至2022年8月,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包含3610个子项)。以下列举其中部分代表性项目:
自贡灯会: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贡灯会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以其规模宏大、工艺精湛、造型奇特、色彩缤纷而著称。
高邮民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邮民歌是江苏省高邮地区的传统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陕北民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北民歌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传统音乐,以其高亢激昂、粗犷豪放、深沉质朴的特点而著称。
南京白局: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以其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的特点而深受人们喜爱。
徐州琴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州琴书是江苏省徐州市的传统说唱艺术,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而著称。
孟姜女传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姜女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讲述了孟姜女寻夫哭长城的感人故事。
董永传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董永传说是中国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地的故事。
梁山竹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山竹帘是四川省梁山县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编织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唢呐艺术(五台八大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唢呐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台八大套是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代表性曲目,以其丰富的曲目和独特的演奏风格而著称。
板头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板头曲是河南省南阳市的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弦索乐为主的特点而著称。
此外,还有唢呐艺术(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仙镇年画(开封市首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秧歌、秦腔、京剧、昆曲(亦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亦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川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山东快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木偶戏、皮影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三、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一方面,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了一系列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还加大了非遗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支持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进行记录和保存。
在非遗项目的传承方面,政府注重培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他们是非遗项目得以延续的关键。政府通过认定非遗传承人、提供传承经费、建立传承基地等方式,支持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社区等场所,通过教育普及、展览展示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
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其中。非遗项目所在地的社区居民、文化工作者、学者等群体,通过自发组织活动、捐赠资金、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此外,一些企业也将非遗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推动非遗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非遗项目的类别与特点
全国非遗项目涵盖了十大门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这些非遗项目各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民间文学:以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为主要形式,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情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音乐:包括民间歌曲、器乐演奏等形式。传统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
传统舞蹈:以肢体语言为载体,表达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历史文化心态和民族性格。传统舞蹈具有优美的舞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民群众喜庆节日、庆祝丰收等活动中的重要表演形式。
传统戏剧:包括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多种戏曲形式。传统戏剧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包括相声、评书、快板等形式。曲艺作品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演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包括少林功夫、太极拳、抖空竹等传统体育项目和杂技表演形式。这些项目具有健身娱乐、陶冶情操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美术:包括剪纸、刺绣、年画等传统美术形式。这些美术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才华和审美情趣。
传统技艺:包括陶瓷制作、木雕、石雕等传统技艺形式。这些技艺作品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水平和创造力。
传统医药:包括中医中药等传统医药形式。这些医药形式以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俗:包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形式。这些民俗活动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五、非遗项目的价值与意义
非遗项目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首先,非遗项目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它们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审美观念等传承下来,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文化滋养。
其次,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才华和审美情趣。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观赏性,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最后,非遗项目对于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同时,非遗项目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16321.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