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栏望史
编辑|凭栏望史
资料来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
被批评的大学生
每年的七八月份,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话题就会冲上热搜,人们很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毕竟,当下的大学生数量太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若找一份好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事。
不少大学生临近毕业才想到找工作,可投了上百份简历后,只有寥寥数封给了回应。
而大学生们普遍追求高质量就业:薪资不能低、节假日不能少、五险一金的保障不能少、每周双休不加班。
高要求与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迟迟找不到工作,索性脱产考公、考编,很多人宁愿一年年考试,也不愿意外出就业。
事实上,早在2019年就有很多大学生在网上抱怨就业难的问题。薪资待遇和休息制度,是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焦点。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内卷”一词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大学生们的抱怨声也越来越大。
面对如此情况,《人民日报》早就发表了看法,只是《》的用词比较严厉,其批评的现象也是大学生们消费青春的行为。
《人民日报》批评的情况确实存在,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非常“慵懒”。有些课不点名记录,部分大学生就缺课、逃课。
碰到比较严格的老师,部分大学生就踩点进教室,但在课堂上,这部分大学生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对待课业极不认真,待到考试之时,这类大学生狠狠地突击两天,只为飘过及格线。
这类大学生熬过四年时光,只为一个毕业证,而毕业之后,他们找不到工作,便成了很正常的事情。如今的市场竞争极其激烈,此类大学生荒废时日,注定要面对“就业难”的问题。
2024年,我国高校又将毕业千万大学生,国内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这些大学生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此类大学生的行为应该受到批评,但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原因的,他们也不想如此迷茫。
迷茫的大学生
很多荒废时光的大学生,思想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迷茫。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不知道专业知识有什么用,甚至不知道今后要做什么。
这部分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会实践和职业教育,他们对工作和学科的认知,只来源于书本和老师。
这种情况在小城镇学生的身上最常见。小城镇的家长和学校迫于现实压力,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管。
别说培养爱好了,小镇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都很少,一旦脱离了考试环境,大部分小镇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没有爱好、没有追求,生活也没有了目标。
大学这种纯粹的自由环境,也让小镇学生很难适应。他们对本学科的知识不感兴趣,也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更不知道做什么行业有前途。一旦失去学校的鞭策,小镇大学生就会放飞自我、虚度光阴。
对于这些挥霍青春的小镇大学生,单纯的批评很难起到什么效果。他们高中的时候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学文还是学理全凭家长定夺。
选择大学专业之时,小镇学生也由家长做主,家长们根据自己和他人的经验,给孩子报选专业。进入大学后,这些大学生既不明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学了本专业后做什么工作。
直到毕业求职碰了几次壁,这些学生才知道社会的现状,才知道要学什么东西,但是悔之晚矣。
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大,这样的情况也常在大城市的学生里出现,“难就业”的问题也让很多头疼。
只有少部分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诉求,对职业有非常明确的规划。他们在大学期间便积极学习职业知识与技能,考取相关证件,积累职业经验和成果,因而一毕业,他们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
当然,各个地域、各个学校也有一些好高骛远学生,他们往往自身能力一般,眼界却高得厉害。他们对职业非常挑剔,工资低了不行,地位低了也不行,他们的目光往往只在管理层。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较大的、全国性的问题,除了学生本身的问题外,社会也有部分原因。
结构性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并非绝对数量的不匹配,而是结构上的不匹配,简单地说,就是一般的白领工作太少,满足不了毕业大学生的需求。
我国有很多工作都缺少人手,比如工地的力工、工厂的体力劳动者、餐厅的服务员等等,但这些工作,大学生从不考虑。
原因很简单:哪个大学生从事了这样的工作,其家庭十几年的教育投入便浪费了,这些工作完全不需要高中、大学的学习经历。
因此,很多大学生宁愿不就业,宁愿在家做些兼职,也不愿意“低质量就业”。不过,随着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送外卖了。
另外,大学教育和职场的脱钩,也是大学生难找工作的原因之一。
目前,大部分的大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市场上的需求,公司招来大学生后,还需要从头进行培训,很多公司因为工作需要,只招收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刚毕业的大学生自然没有机会。
大学中的个别专业非常冷门(比如考古和思政),学生毕业之后,发现与专业有关的职业很少,顶尖大学的毕业生早已将其填满,无奈之下,这些学生只能寻找完全陌生的职业。
但这件事谈何容易?大学生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大学时有职业规划,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职业知识,但大多数学生都是迷茫的,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就业自然非常艰难。
有的专业属于新兴行业,学生们只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找到工作,一旦回到内地,他们便有面临的可能。
大多数人是无法留在一线城市的,不少人从大城市回到内地后薪资骤降,待遇和休息制度也远不如原来的工作。所以,这些人便选择脱产,一心考公考编。
大学生的素质不高,也是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我国每年要毕业近千万大学生,但是数量众多的大学生中,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却不多,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
能够符合企业要求的大学生,多有名校背景。这些人往往一毕业就被行业头部公司招走,一般的公司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一边是求贤若渴的企业,一边是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双方偏偏难以调和,就业市场因此陷入两难情况。
而且,读研读博的人越来越多,公司、企业的招聘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待遇不错的国企、银行,招聘的标准已经上升到硕士,大学生的学士学历已经越来越不够用了。
更关键的是,我国内地的经济偏重第二产业,最能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并不发达,很多在内地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难以找到优质的工作。
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多方努力才能解决。作为问题主体的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诉求,在大学期间钻研专业知识。
即使不准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也要为将来的打算而努力,绝不能再荒废时日,睡觉度日。
同时,高校也要给学生一些就业方面的指导,为学生讲解专业相关的工作,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道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有些高校积极引导企业和校内学生合作,让学生早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的应用,学习起来更是事半功倍。
其实,早在高中时期,学校就应该为学生讲解各类大学专业,为学生分析各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学生有所了解后,自然能选择自己想学的东西。
而且,初高中除了教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应试技巧外,也应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对社会有基本的认知,如此一来,好高骛远的学生数量也会下降不少。
如今很多高中生,对大学和未来一无所知,各种人生大事全屏家人抉择,自己随波逐流,实在令人心痛。
我们衷心的希望,在多方的努力下,大学生能够自立自强,解决如今的就业问题。当代大学生应该是闪闪发光、充满希望的群体!
人大代表谈电视开机率不高,去年只卖了3700万台,网友评论一边倒
中国最危险的边防区之一!官兵睡觉都要全副武装,7条军犬被咬死
参考资料:
《西部文明播报》痛批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劝告学生们别再迷失自我
《中华网》人民日报痛批大学生:你不失业 !《手机凤凰网》人民日报痛批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5244.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