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系统  行业  参数  教师  中国  机械  设备  基金 

【国学文化】曾国藩:人生四件事,做到就会成功

   日期:2024-12-25     移动:http://mip.tpjde.com/quote/6206.html

【国学文化】曾国藩:人生四件事,做到就会成功

曾国藩一生功名显赫,却始终不忘克己自省,这源于其高尚的道德修养与一生坚持不懈的修身养性。曾国藩始终将“修身”二字作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首要原则,他曾在家书中多次提及“日课四条”,即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可谓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

“日课四条”最早出现在曾国藩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晚上所写的日记里,最初为“细思古人修身工夫,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这天他已经处理完天津教案,离开两江总督的职位,将在第二天觐见皇帝后南下金陵。这个时候的曾国藩身体状况每日愈下,自己知道不久将离开人世,回想这一生波澜壮阔的经历,曾国藩将其修身的内容总结为“慎独、主敬、求仁、思诚”这八个字,用来督促自己。

后来,为了用其修身思想来教育子孙后代,曾国藩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书信中再一次提到了“日课四条”,即“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与日记中相比,第一条中的“安”改为“泰”,第四条中的“思诚”改为“神钦”,虽然个别文字有所改动,但是意思基本一样。因此,曾国藩修身思想最终以“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定型。“慎独”是曾国藩修身思想的首要内容,尤为注重养心,而“主敬、求仁、习劳”则是更加注重养身的重要性。

慎 独 则 心 安

慎独则心安,就是说个人在独处时谨慎小心,在任何时候都会心安。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注重养心(即精神、思想)的重要性,认为人之所以身体多病,是因为心里的疾病所致,所以治病要先治心。“一切由心所生”是佛教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内容,固不可取。但是,佛教中的病由心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即治病要先治心,更为注重精神与思想的重要性。作为以传统思想文化为理论基础形成其修身思想的曾国藩首先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作用,他提出“慎独则心安,守身之先务”。因此曾国藩认为,慎独是个人修身的首要任务。
慎独作为传统儒家思想养心的内容之一,对个人的自觉具有很高的要求。《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古君子慎其独也。”又说:“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古君子慎其独也。”《中庸》中提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与《中庸》将“慎独”作为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用来强调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从而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曾子、孟子都曾提到过慎独的重要性,发展到宋明理学时期,思想家们更是将慎独作为修身思想的内容之一,尤为重视个人独处时的行为举止。
曾国藩融合传统各家思想的基本内容提出“慎独则心安”,意思是说个人在独处时也要谨言慎行,行为光明磊落,以提高自身修养,求得心里安稳踏实。曾国藩认为养心是个人修身之道中最难的内容,既然心里知道有善恶之分,却不能竭尽全力去扬善去恶,则是一种自欺的表现,一个人有没有自欺,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他人是无从知道的。能够慎独的人,敢于心无愧疚地进行自我反省,不会有因为行为端正却心存愧疚而退缩的时候,对于任何事情都可以和天地鬼神相对质。人如果没有事情可以让自己愧疚,那么面对天地与鬼神的时候都是神色坦然,心情愉快的。因此,曾国藩把慎独作为人生的“第一自强之道,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
自道光二十二年(即公元 1842 年)拜理学大师唐镜海先生为师,请教读书修身的方法并开始学习理学知识起,曾国藩就开始注重慎独的修养工夫。曾国藩体质较差,而他经过多次思考将得病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心,认为心是引起一切疾病的根源。因此,曾国藩慎独的修养工夫以养心为重,其养心主要从静、省、欲这几个方面来实现的。
首先,静即静心。曾国藩每天不论什么时候,都要静坐一会,以体验静极生阳来恢复自己的仁人之心。曾国藩认为静坐养心可以治愈身体的疾病,因此他在日记和家书中多次提及静坐。为了更好地实现静坐,曾国藩曾经多次迁居,为节省路途劳累,他计划搬入城内,可是发现城内由于应酬太多而无法静心,又将家人留在城内而自己搬到城外寺庙。在寺庙里,曾国藩以一个闭关修行的和尚来要求自己,并不断读圣贤之书,以净化身心,祛除疾病。曾国藩认为“若不静,省身也小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在静坐的过程中,曾国藩不仅治愈了疾病,而且达到了静心的效果,使其“静”的工夫上升到了道德修养的境界。
其次,省即反省。荀子曾经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明知而行无过矣”,意思是说博学的君子应该经常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检查并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可以保持明智清醒的头脑,行为也没有多大的过失。曾国藩在其一生之中,不断反省改过,自我检查,时时恪守着荀子的这句话。他在不断的反省改过中,改号“涤生”,涤,即洗涤,意思是洗涤过去沾染的污浊,生从前的所有事就如昨天已经死去,从今以后所有的就如今天新生的,这是曾国藩不断反省改过所得出的字号。在他以后的修身生涯中,曾国藩不断反省改过,克己自省,曾有一段时间将其日记命名为《过隙影》,作为自己人生的错题本用来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梁启超说曾国藩的成功并非天生就聪明,而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反省自己。由此看来,曾国藩将自省作为自己人生的必修课,慎独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他的一生之中。
最后,欲即遏欲。曾国藩说:“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告诉世人要遏制自己的欲望,不能疏忽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只有这样不断坚持自省,才能够问心无愧,心胸泰然自若。他不仅静心休养、反省改过,还能够遏制自己的欲望,包括对名利、荣誉、钱财、地位等欲望的遏制。曾国藩认为,慎独是由心诚所积得来的,“君子独积诚为慎,小人独积妄生肆”,只有“意诚”,一心一意,去欲存理,克制欲望,保持本心,才能够得到高尚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修己达人的效果。
曾国藩提出慎独则心安为守身之先务,认为通过静心、反省改过、遏制欲望几个方面的行动能够达到慎独的效果,以达到自己心里安稳踏实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身心修养的结合,曾国藩以慎独来养心,同时以养心为基础,提出主敬、求仁、习劳相勉,追求身心结合的个人修养内容。
习劳则神钦,就是说习劳苦的人能够得到鬼神的敬重。劳与勤相联系,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曾国藩修身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曾国藩对其理解研究的最多。曾国藩认为,勤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无论是持家、做官、治军,还是求学,都要以勤为本。慎独能够使人心安,主敬能够使人身强,求仁能够得到人悦,但若不勤于实施,所有的主张将只是一纸空文,因此曾国藩主张在任何时候都要懂得习劳苦。
习劳则神钦,其意思是说习劳苦则鬼神敬重。正常的人,无论贫贱或者富贵,愚笨或者聪明,老年或者年轻,都具有好逸恶劳的缺点,从古至今无一例外。因此,曾国藩认为,人每天所做之事,所出之力必须与其所吃之饭,所穿之衣,所花之钱相匹配,就是自食其力的人,连鬼神也会赞同的,反之,如若富贵人家锦衣绣袍,高枕无忧,贪图享乐而不思勤劳,就连鬼神也是不赞同的。由此可见,曾国藩求追的是一种万物平等的思想,而宋代诗人张俞所作的诗:“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则描述了一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曾国藩的习劳苦的思想正是在批判那种不平等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后人要将勤劳作为人生的必修课,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腰缠万贯还是身无分文,无论是位极人臣还是普通百姓,都该以身作则,将勤劳的思想发扬光大。
曾国藩说:“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因此,曾国藩认为勤劳可以使人延年益寿,神灵敬重,反之则不然。基于此,曾国藩在选用人上,也是择勤而用之。
综上所述,曾国藩修身思想以“内圣外王”为目标,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其修身思想,最终以“日课四条”作为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包含了个人修养由内而外,由心而身的修养道路,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其所独有的特征。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6206.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