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经》是曾国藩一生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后人的希冀与期望。关于《挺经》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正如吴永所述:“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由此可见,凡事勇于负责承担,积极“入世”,方为《挺经》之内涵。而这也正是对曾国藩“下马书生,上马儒将”的一生的生动诠释。正如蒲宏凌先生在前言中结合曾国藩的生平所凝练的“挺经”的含义:“刚烈的性格,刚硬的态度,刚毅的担当,阳刚的精神,顺境中的修身养性,逆境中的坚挺忍耐,都与儒家当仁不让的精神一以贯之,展现了中流砥柱的儒者风范。”据此,《挺经》是曾国藩对儒家精神的传承、发展与实践,是由儒家文化培养出的儒家学者在清末对儒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挺经》总共分为十八卷,分别为内圣,砺志,家范,明强,坚忍,刚柔,英才,廉矩,勤敬,诡道,久战,廪实,峻法,外王,忠疑,荷道,藏锋,盈虚,涉及修身齐家治国方方面面的内容,值得我们后人阅读与学习。
第一卷内圣强调要修身养性,培育自己崇高的道德境界,正如《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同时曾国藩也提出了自己修身的重要方法,即“慎独”、主敬”、“求仁”和“思诚”,通过存心养性,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取得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功绩。孔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关于“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的争论,曾国藩渴望达到古人安贫乐道、意志安适的境界,做到真正提高自我,而非只是摆摆样子,装模做样。
第二卷砺志强调坚定人生志向的重要性。对于立志,自古以来可谓是文人的共识,苏轼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阳明道:“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关于应当立何志,曾国藩说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也,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于天地之完人。”据此可知,忧国忧民、与民同乐,方为立志的应有之义。立志已定,便要付诸实践,曾国藩强调要在“恒”字上下功夫,要“立真志”“立长志”。
第三卷家范阐述了曾国藩齐家之道。齐家的要诀在于家风的建立,曾国藩要求家人要勤俭、早起、学习、劳动、和睦、友善,不可沾染官宦气息。
第四卷明强提出了要自立自强。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名则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曾国藩不但阐明了“强”的真正含义在于自强,还举例说明了如何做到自强,不愿早起那就强迫自己早起,同样地,不愿读书则强迫自己读书,强迫自己不断提高、日新月异则谓之强。同时,曾国藩还提出真正的强者是与慵懒、不完善的自己不断斗争,而非与他人较劲,否则就是倔强的刚愎自用罢了,不可谓之强。总而言之,曾国藩言:“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凡事都欲与他人争个高下只会伤及自身、不可长久,“古来如李斯、曹操、杨素,其智力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因此须铭记,自胜方为明强。
第五卷坚忍强调要培育坚忍的品格。所谓坚忍,是指在面对看似难以解决的巨大困难时所拥有的特殊心理承受能力,其不仅指在得意时要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咬牙坚挺,绝不灰心。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影视剧的一段经典台词:“关键时刻不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而你想放弃的每时每刻都是关键时刻。”结合自身经历,对此也有深刻的体会。在考研复试失败后,我在短暂难过之后便重拾信心,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投入到调剂的任务中去,研究各调剂学校的参考教材,努力备考,最终调剂成功。因此,我对坚忍也有了新的理解,其不但指面对困难时咬牙顶住,同时也要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己,为机遇的来临做好充分的准备。总之,坚忍不仅是一种意志力,也是一种修养功夫,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毕竟“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第六卷刚柔提出要刚柔互济,方可成事。改卷与第十八卷盈虚相呼应。
第七卷英才曾国藩阐释了自己的人才观。一方面,从人才自身的角度来看,所学知识、才能要灵活运用,“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同时,要学以致用,应当顺应时代的需要来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另一方面,从用才的角度来看,就人才的培养而言,曾国藩认为人才是由培养和陶冶而成的,“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就人才的使用而言,正如教育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于人才,也要量才而用,扬长避短,引其所长,策其所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每个人的才能都有所展现,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龃龉而终无所成。”就人才的发现而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领导者要知人晓事、知人善任,“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此外,曾国藩还指出才能都是经过磨炼造就出来的,“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练而出耳。”最后,发现人才、造就人才的方法具体可概括为“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八字。
第八卷廉矩阐述了勤俭、廉洁的重要性,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个人和对国家两个方面。首先,个人要勤俭,崇尚节俭是珍贵的品格,也是一个人的首要品格,对于道德修养的提高、才能的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大抵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以其质而更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此外,为官之人要廉洁,“崇简约以养廉”,通过在全社会培育节俭的风气来达成为官廉洁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廉洁的基础之上,官员正直的秉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第九卷勤敬具体论述了为官之道。首先,官员要做到爱民,而爱民就先要做到察吏,察吏又要求能知人,知人便要做到慎听于言。这四者层层递进,逻辑清晰。随后,又具体阐述了知人、慎听于言的具体方法,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观人当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虚声与言论;当以精己识为先,访人言为后”,而这也正是孔子所言:“听其言而观其行。”其次,官员要做到“勤”“大”“谦”三字,要勤于政事、胸怀广大、谦虚谨慎。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曾国藩论述到:“勤所以儆惰,谦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谦,则大字在其中矣。”最后,官员要以“忠”“勤”二字勉励自己,抵制优容养望、软熟和同、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的官场习气。曾国藩认为,在国家进入稳定发展期后,官员要想有所建树,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而人事与天争衡,离不开“忠”“勤”二字。
第十卷诡道阐述了治军之方。治军的关键在于“仁”和“礼”,“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则为“仁”,“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则为“礼”。也就是说,治军要做到将心比心,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将士。同时,曾国藩还格外强调,用兵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只有心怀肃敬之心,做好凄惨的准备,摒弃欢欣的妄想,方能正确用兵。
第十一卷久战阐述了具体的作战方略,我对此理解较浅,不再赘述。
第十二卷廪实强调了在军政吏治方面财力物力的重要性。本卷中曾国藩对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达了要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来达到自立自强的见解。
第十三卷峻法阐述了法治思想。正所谓“乱世用重典,盛世用德政”,曾国藩认为当前清王朝世风颓废必须做到严刑峻法,只有树立法律的威严,才能挽救垂危的清王朝。而严刑峻法也只是针对危及国家统治的“邪恶”犯罪而言,对于普通百姓,应当做到礼法结合,既要靠峻法来治民,又要靠仁、礼来爱民。同时,曾国藩也强调“凡立一法,总须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由此阐明了法律稳定实施的重要性。
第十四卷外王论述了国家树立威望、个人建立威信的手段。对于国家而言,要树立威望,就要做到自立自强,而这就要求国家要善于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谦虚努力学习他国最后超越他国,这便是一种坚挺的外王精神。对于个人而言,“临难有不屈不挠之节,临财有不沾染之廉”方能建立威信。对于一个人,只有做到面对财物不贪不恋的清廉操守,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顽强气节才能为他人所尊重和敬畏,从而建立威信。
第十五卷忠疑阐述了臣子忠而君主疑这一自古有之的矛盾难题。古语有云:“唯忠疑之际,人臣最难处。”纵观历史,忠而遭疑,疑而致死的数不胜数,熟读历史的曾国藩对这些事迹不可谓不知,独创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方。曾国藩认为,遭遇猜疑,更应修炼自己的品性,坚守自己的原则与追求,矢志不移,不辜负家人朋友对自己的期望。如若因忠致死,那也只能“知命”,但绝不能背弃自己的本心。对于“尽性”与“知命”二者之间的关系,曾国藩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盖尽其所可知者,于己,性也;听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对此,曾国藩更是从为官扩大到了爱人、礼人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人、治人、礼人,性也;爱之而不亲,治之而不治,礼之而不答,命也。圣人之不可及处,在尽性以至于命。尽性犹下学之事,至于命则上达矣......若于性分当尽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学,则以淡泊如为宗,庶几其近道乎!”由此可见,面对生活中、学习中、情感中的各种难题,我们首先应当“尽命”“百倍其功以赴之”如此这般,无非有两种结果,一是失败,二是“改命”取得成功,对此,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无论面对哪种结果,都要泰然处之,“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如此这般,便不会被世事所累,达到悠然自得的心境。
第十六卷荷道阐述了撰写文章的要点,其核心便在于“文以荷道”四字。曾国藩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如同一个优美的风景,能呈现出一种光明俊伟的气象,就像是与知书达理的人对话,通畅明快,言辞和内容都很华美,给人以启迪。更为重要的是,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能传达出作者本身宏伟的志向,就如《出师表》一文,虽然适时蜀国积贫积弱,但诸葛亮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宏大志愿,让《出师表》一文成为了气势恢宏、格局开阔的传世经典。据此可知,好的文章并不需要注入过多的理性分析,通常只用诵读一遍,便会给予人们以感性的享受。同时,文以荷道、文以载道并最终达到文以救世的目的方为好文章,也就是说,好的文章必然要做到“经世致用”四字,可以是传播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也可以是治世之良策,叙明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是记述伟人成功失败之经历,以求借鉴、启迪。总而言之,只有产生一定社会功效的文章方为好文章,即曾国藩所言:“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以救世也。”
第十七卷藏锋论述了安身立命的重要原则。曾国藩认为藏锋是生存的重要方法,藏锋,即韬光养晦、自屈求全,讷于言、慎于行,而这也正是孔子所言“温良恭俭让”的部分体现。真正智慧的人,往往看似平庸、不露锋芒,因为他们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的道理。老子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对于才能,要适时展现,不可恃才傲物、过于招摇;对于物质,要勤俭节约,不可无所节制,否则会招人嫉妒,引来不幸。总而言之,不争、藏锋是重要的处世哲学。
第十八卷盈虚与前卷刚柔相呼应,与藏锋互为补充,共同作为安身立命的重要原则。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个规律,曾国藩也深谙此道,强调“守其缺而不敢求全”,时时要有不自足、不自满、不自得的警觉意识,只有推美让功,才能持盈保泰。人生在世,要警惕求满的心态,一旦求满,便会陷入攀比的漩涡无法自拔:“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己若无事功,忌人得成务。己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己无好闻望,忌人文名著。己无贤子孙,忌人后嗣裕。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骛。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闻灾或欣幸,闻祸或悦豫。问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人一旦产生攀比之心,往往会在欲望下迷失自己的本心,做出损人利己甚至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这无疑是可怕的。为了避免陷入攀比的漩涡无法自拔,曾国藩提出了“自概”的理念,所谓“自概”,即“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从曾国藩的自身经历中,也可看出其功成名就之后一直都在践行这一理念。曾国藩春风得意之时,并没有飞扬跋扈,反而是时常教育子女半耕半读,“总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同时,他认为“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由此,他教导子女读圣贤之书,把书中的道理“体到身上去”,与内心生活、日常言行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作为他人,尤其是“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人生经验的总结,《挺经》的每一章、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给予我们莫大的启迪。在生活中,往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年人的一句敦敦教诲都会给予我们莫大的帮助,更不用说作为晚清重臣、古之贤臣的曾国藩一生的成功经验总结,该传世奇书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用心体会,借鉴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6393.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