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出生于普通的耕读家庭,但他自幼好学,聪明且勤奋的他14岁便能熟读读《周礼》《史记》文选,在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开始他的仕途之路。因为曾国藩从平民通过勤勉逐渐步入仕途,并一直稳步上升,他深知勤勉的风气对于自己的发展和家庭的繁荣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他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这里的"勤"既是指勤俭,也指勤勉。
曾国藩提出来这些理念,要求家族长辈要勤于言传身教,要亲自教授后辈知识与道理,曾国藩自己更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比如他的二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三儿子曾纪鸿则喜欢数学和物理学,曾国藩虽然对此一窍不通,但他仍尽全力去了解,给孩子一些学习心得与见解。他的儿子也是深受他的影响,常常亲自教授子女英语、数学、书法等,无论再忙都会抽时间陪在子女身边,言传身教帮助他们成长。
曾国藩除了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他认为治理家族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成员要谨遵人人孝悌的原则。对父母长辈要感恩尊敬,尽赡养义务只是最基本的本分,对待兄弟姐妹要和睦友好,同辈间的和谐融洽是家族稳定繁荣的基石。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他写给自己弟弟的信件为最多,可见他对同辈间关系的重视,对家族和睦的重视。 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从这段评论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如何治家的理念,读书勤勉固然重要,但只有讲孝悌、家庭和睦的家族才能传承,家族才能繁荣,才会有人才涌现。 曾国藩除了在家庭治理有自己的心得,并且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外,在外交友处世也有自己的原则。他认为交友要交能互相沟通建议之友,要能听他人之意见,集思广益从而提升自己。更认为交友要正直,无其他不利私心,认为交友要做到"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这一原则。身居高官的曾国藩认为为官者,要以钱少为好,因为做官而获利是万万不可取的,更认为做官的第一要义是耐烦,能静心做事而不浮躁谋官是做官要遵守的原则。而在自己的功名成就上,曾国藩则用"淡"一字来阐述,认为"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富贵功名之事成立与否,多为天意,一概一笑而过,静心做事才为要紧。 曾国藩的治家与处世交友理念,他言传身教的影响着整个家族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家族后辈涌现出众多有才能的人。其大儿子曾纪泽,为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先后出任驻英、法、俄大臣,在回收伊犁等外交事务上都有重要贡献。二儿子曾纪鸿,曾任兵部武选司郎官,但不热爱仕途而酷爱数学,而且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为近代著名数学家。其孙子曾广铨任兵部员外郎,后官至外务部左丞;孙子曾广銮则督察院左副督御史;曾孙子曾约农,则为教育家,后来成为东海大学在台复校后首任校长。曾国藩的家训对整个家族的影响可谓是深远,勤勉好学的风气一直在家族中延续,家庭团结和睦更为人所称赞。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6454.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