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若金,改错若石——晚清重臣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君子之交
同心若金,改错若石——晚清重臣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君子之交

曾国藩与左宗棠同为晚清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同治中兴”的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与曾国藩相期相荐、相辅相存,在晩清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动的活剧,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亊精彩而耐人寻味。曾国藩和左宗棠,当时被人们称为“曾左”。之所以曾国藩在前,原因有三,一是曾国藩年长,二是曾国藩科考功名较高,三是曾国藩进入仕途比左宗棠早。曾国藩比左宗棠大一岁,两人同为湖南人,前半生官运却截然不同。曾国藩从小家庭条件优越,15岁便考中举人,而左宗棠20岁才中举,且中举过程曲折,实则是落榜,在发榜前主考官复阅落选的考卷时,才发现左宗棠的考卷优异,临时录取。曾国藩两次会考便考中进士,自此官运亨通,而左宗棠三次参加会试均未考中,名落孙山。在曾国藩官居卿贰的时候,左宗棠还是默默无闻的举人。也许两人关系不合,左宗棠对曾国藩不满的原因之一,便是嫉妒。左宗棠进入仕途,担任浙江巡抚时,独当一面,离不开曾国藩的推荐。换做他人,若被推荐,定会自谦为门生。但左宗棠却有着自己的傲骨,不愿屈居曾国藩之下,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人书信中,都和曾国藩以兄弟相称。对于左宗棠的傲气,曾国藩并没有在意,他非常肯定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对左宗棠依然是信任及合作。二人早期关系极为融洽,是无话不谈的好友。在《曾文正公日记》中有写到“三月二十七日早饭后,与季高、次青畅谈”。二十八日至四月十七日,每次的日记中都会记录早饭至晚饭后与季高及其他人畅谈之事。这个时期是左宗棠出骆秉章幕府时北上至襄阳折回,访问胡林冀和曾国藩时,曾国藩的日记,记录了访问经过。足见两人关系之要好。此后因为一事,曾国藩和左宗棠关系僵持,到曾国藩去世都没再互通书信。该事在柴小梵写的《梵天庐丛录》中有所记载。“曾、左二人之构衅也,始于金陵报捷一疏……”,二人关系开始结怨,要从金陵报捷这一封奏疏说起。曾国藩和曾国荃一起攻克金陵,平定太平天国时,洪秀全的儿子洪天富贵趁着金陵城被攻破,趁机逃走。当时湘军破城时,对金陵进行了长达十几日的屠城及焚城,曾国藩对这次屠杀还进行过记载:入城后,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就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二人认为,一个孩子在乱军中存活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向朝廷上报的奏疏中这样写道:“伪小天王以下悉数焚诛,无一遗孽”。实则“小天王”在太平天国残部的保护下,逃出了湘军包围。而左宗棠当时有部分驻扎徽、宁者,与金陵逃出的太平军接仗时,发现小天王在内,左宗棠出于为国家社稷负责的初衷,将此事据实汇报给朝廷,并且极为详细的汇报了何时何地如何应战的详细经过。朝廷便命令曾国藩调查参劾疏于防备的将领。曾国藩又向清廷上奏请求宽恕,借杭州打仗,大批逃跑的敌军出犯江西,并没有追究立功的各位将领的事为措辞,结果左宗棠也向朝廷上奏并申辩。时左宗棠管辖浙江,本来受曾国藩这位两江总督的制约,但左宗棠没有告诉曾国藩,就越级上报小天王之事,让曾国藩显得很被动。又曾国藩和左宗棠接二连三向朝廷上奏弹劾对方。清廷担心这两位封疆大吏不和睦,影响军心和民意,为息事宁人处理了该事。但是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结下了仇,从此断绝来往。就如《梵天庐丛录》中记载的“而彼此交谊以绝,终生不复通音问焉”。左宗棠认为,曾国藩贪功瞒报,而曾国藩却认为,自己最看重诚信,左宗棠言其说谎,不免耿耿于怀。此后曾国藩与左宗棠开玩笑,说他是跋扈富将军,导致两人彻底断交,自此十几年的友情付诸东流。再者,二人政治立场不同,诸多事宜观点不和,也是彼此成见加深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左宗棠在以甘肃为大后方西征时,曾国藩不仅全力帮助左宗棠筹集粮饷,还派手下刘松山协助。左宗棠把曾国藩的作为都看在眼里,心里逐渐放下了芥蒂。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派人送去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曾国藩生前志得意满,左宗棠没有一味迁就;曾国藩晚年因处理“天津教案”不当,饱受抨击,左宗棠却愿意在他死后照顾其家人。不愿“锦上添花”,宁可“雪中送炭”,左宗棠这种迥异于常人的做法,让人敬仰。二人实则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有着真挚的友情。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6619.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