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方“财富观演变路径分析 中西方“财富观演变路径分析 摘 要:西方财富观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表达了财富形式的多样化、财富源泉的多样化、主观财富论与客观财富论相结合。中国财富观从整体上更多偏重于价值判断,即关注于财富的分配,不太关心财富的来源和创造,而是更加关注财富产生出来后如何进行分配。 关键词:财富观;中西方比拟;单一化;多样化;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2-0001-02 一、西方“财富观演变路径分析 1.经济学前史。古希腊罗马时期。色诺芬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货币是财富的代表,是财富流通的媒介,而不是财富本身。柏拉图认为财富不是目
2、的,而是手段,获取物质财富是为了到达高尚目的的手段。重商主义时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来源是开采金银矿藏和能够增加金银货币持有量的商业活动。他们认为,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即财富;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对外贸易是国家财富增长的直接源泉。重农学派。重农主义者认为,商业只是使一局部人的财富增加,同时又使另一局部人的财富减少,但无法增加财富的总量。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才能产生财富。 2.古典经济学时期。古典经济学家坚持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的提高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把价格区分为“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并且市场价格的涨落以价
3、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价值的源泉是在商品生产时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斯密认为,财富就是可供交换和消费的商品,指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李嘉图,将其研究重点从斯密的财富生产转向财富的分配,揭示了土地所有者、企业主、雇佣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利益矛盾。他认为,自由贸易才能开展英国工业,从而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萨伊提出了生产三要素说,认为财富是劳动、资本和自然力三种要素协力的结果,认为创造效用的劳动就是创造财富的劳动。他也认为,价值又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穆勒认为,供求决定价值,价值在流通中产生,资本和劳动、自然力共同创造价值,从而使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体系开始崩溃。 总之,古典经济学家从劳动创造价值开始
4、,经过演化,逐渐出现了多元化价值论,但这些还都是客观价值论。随着外境的变化,价值论可能像主观价值论方向开展。 3.边际主义与新古典时期。边际革命后,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由如何实现财富总量的增长向在定量的资源约束内如何找到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均衡点转换。门格尔认为,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并且认为,效用必须和物品的稀少性相结合,才成为决定价值的充足条件。维塞尔首先提出了“边际效用一词,并竭力鼓吹边际效用决定价值。杰文斯提出了一个把主观心理作为出发点,以效用为根底,以数理分析为工具的价值理论,并认为最后效用程度决定价值。边际学派的财富观从古典时期的客观价值论转化为主观效用价值论。边际主义者的财
5、富观不是以实物形态来衡量财富,而是以个人主观欲望及其满足为尺度来衡量财富,所以它是一种主观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的财富观一直延伸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他认为,边际效用决定需求,生产费用决定供应,由供应和需求的均衡决定价值。 4.当代西方阶级学的财富观。古典经济学的财富观使经济学前史的“什么东西是财富的财富观,转变为“是什么东西创造了财富。新古典经济学的财富观在边际革命的影响下,从原先的“客观价值论转变为“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的结合体:即均衡价值论。进入20世纪中叶后,西方又出现以“知识形态为主导的财富观,进入了“是什么能使财富增长的观念,也就是说,能使经济快速增长的东西就是财富,也
6、就是说财富增长就是经济增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财富观的核心命题主要讨论财富的增长问题。 到20世纪中期,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更是强化物质资本在国民财富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是哈德多马增长模型。随后,以索洛、阿罗、斯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把技术作为财富生产中的一个独立要素纳入分析视野。后来,以罗默、卢卡思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是内生的、它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溢出,以解释“在同一技术水平下,各国的财富增长为什么会不一样的现象,因此知识是新的财富源泉。 另一方面,由于微观层面的静态均衡理论对现实的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解释乏力,分工对财富增长的重要意义又重新受到经济学家的青睐。杨格认为,劳动分工
7、和市场规模间的相互作用是财富不断增长的重要源泉。以杨小凯、贝克尔等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家在斯密、杨格的分工理论上,用超边际分析法和规划法再次说明了分工对财富增长的源泉性作用。 二、中国“财富观演变路径分析 1.先秦时期的财富观。中国古代的财富分配观突出表现为平均分配观。孔子把平均分配社会财富看成是社会稳定的条件。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以此来反对法家的富国贫民思想。孟子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民富了国家才会安定,才会和谐。“荀子富国篇中对于国富与民富的关系做出了论述,认为民富是国强的根底,人民是全部国家生活的根本和根底;而民穷那么是国衰之先兆。法家学派强调先富国,以争取霸权。商鞅在实战中,
8、丰富和开展了李俚、吴起等人的“富国强兵思想,他认为必须依靠农战来富国强国。旬子认为富国必须以富民为根底,这是对孔子的继承。另一方面,他主张在国民财富总量增长的根底上使国库的收入和百姓的财富同步增长,从而把儒家的富民主张与法家的富国主张统一起来了。 2.西汉至明清时期的财富观。桑弘羊纠正了农业是唯一富国之道的观点,把商业看成是致富的真正根源,使他成为中国古代重商主义的第一人。司马迁那么侧重于富民根底上的富国。北宋的李践,在旬子重农而又适度开展工商业以富国的思想上,更重视通过开展工商业以富国。明代的丘浚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从扶持与促进老百姓开展生产、增加社会总产品入手,然后才能谈到国家财政的
9、收支与管理。丘浚倾向于富民,与叶适一脉相承,提出了“安富论。清初的唐甄站在市民的角度上,提出了“富民论,他所重视的富,已经不是古代重视的“本富,而是“末富,尤指货币财富。 3.近代时期的财富观。林那么徐首先看到了侵略者的坚船利炮。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问题,开展军事工业,兼制民用工业产品和开展军民两用工业。洋务派思想明确把中国现代化的开展目标用“富国强兵的口号表达出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进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富国目标上首先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问题,批判了封建顽固势力固守中国“以农立国的教条主义错误,和甲午战争前王韬、郑观应等人“以商立国口号的局限性。孙中山把富国的目标也定在中国工业化上,为中国的未来设
10、计了恢宏的建设蓝图实业方案。 4.中国共产党人的财富观。毛泽东时代是中国求强的时代,中国那时候首要任务是使整个国家自强自立起来,迅速建成以拥有强大国防力量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强国,试图以共同富裕和强大的公有制经济战胜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人们的富裕只能附属于这一任务。另一方面,毛泽东在追求全体人们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始终把实现社会的公平问题放在首位,他主张集体同步富裕,反对一局部人先富起来,因为那样会造成贫富分化。邓小平在阐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财富观时,根据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勤劳致富是正当的,允许一局部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并最终到达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大在思想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民富国强的观念,强调了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中西方“财富观”演变路径分析】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835.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推平第移动站 http://mip.tpjde.com/ , 查看更多